随着.Net9一起发布的C#13带来了新的特性为:field keyword。 field 关键词 特性是指在属性(Property)的上下文中支持使用 field 关键词来引用属性背后的字段。 例如: 我们在类(class)里面定义属性,一般的写法为: public string Age { get; set; } 当我们需要对这个属性进行一些自定义的时候就需要写成: private int _age; public int Age { get => _age / 2; set => _age = value * 2; } 而我们使用filed关键词来改写的话就可以简化成: public int Age { get => field / 2; set => field = value * 2; } 这里的 field 就相当于那个 _age 字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声明一个属性了。 使用 field 关键字可以在定义属性时直接声明一个私有字段,而不需要显式地定义一个私有字段和属性。使代码更加简洁和易读。
收藏
0 评论
一、“岗课赛证”的核心意义及整合原则1.核心意义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现代教育理念与思想,遵循既定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一系列相对固定但又不断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规范及评价体系,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综合性过程。“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联结产业、教育、竞赛与认证四大领域的桥梁,展现出多元化、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的特点,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举措。多位权威专家,包括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等,均对“岗课赛证”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达成共识:①在“岗”的层面,它被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基石。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必须紧密围绕岗位需求、职业规范、工作流程及能力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确保教育内容与职场实践紧密相连。②“课”则构成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课程内容需趋向工作化、模块化,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融入前沿知识、技术、工艺及方法。同时,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完善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学效果。③“赛”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尺之一,其内容与标准既源于教学又高于教学,能够有效驱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竞赛成绩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与教学水平,还促进了科研、教学、学习与改革的良性循环。④“证”则是课程学习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证明。通过课证融通,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拓展其就业与创业的能力范围。综上所述,“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职教理念下的“岗课赛证”“岗课赛证”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生产劳动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统称,是一种具有鲜明企业行为与经济行为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产业结合,才能更好彰显其类型特色。将职业教育拆字解读,可以深入阐释其本质特征:①“职”意指职场、职能、岗位,新时期下培养的人才只有一技之长是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而一岗多能和一职多岗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②“业”意指产业、企业,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形成的技术经济关联,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③“教”意指教师、教材、教法;④“育”意指人才培养及成效。从上述阐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就是要围绕产业链,通过三教改革,优化人才培养链。“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与职业教育内涵高度吻合,通过对接整合、重构再造、转换转化等融通机制,促使校企合作的纽带更加紧密。3.一体化原则实施“岗课赛证”新模式,必须四维联动、统筹兼顾,遵循融会贯通的一体化原则。一体化的英文integration源自拉丁文integratio,意指更新或修复,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岗课赛证”是以育人为本构成完整的综合育人模式,遵循市场逻辑、育人逻辑、竞赛逻辑和标准逻辑,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对传统教学进行某种程度的修复和匡正。从逻辑上讲,“岗”具有本源性,要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纲要,而“课”“赛”“证”皆具有衍生性,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缘岗而建、随岗而变。通过对接岗位标准、分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点等,运用恰当教学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赛”是技能培养的强化和升华,“证”是学生全面认知职业要求、提升职业能力的显性路径,也是职业教育育人成果的初检。遵循一体化原则的“岗课赛证”融通,内容要素相融相济,岗位标准和学习内容衔接融合,充分彰显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使专业群建设有精度,产教融合有深度,人才输出有认可度。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优化路径近年来,某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建院”)依托省级建筑骨干职教集团,探索多维度产教融合,践行“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育通道。1.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赋能资源重构职业院校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要立足学校和专业定位,以岗位需求为起点,依托国家教学标准,参照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整合行业企业各类资源,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建院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用系统思维统筹各发展要素,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①“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1新版)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要求设置;②“课”符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并以此完善培养方案;③“赛”主要指教育部职业技能大赛及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④“证”主要是教育部X证书、人社部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技能证书。建院结合各种证书及建筑类技能大赛对于技能的要求,细化分解教学质量标准,科学设置教学模块,增补实践赋能型课程,构建能力对应框架和能力融通框架,分层分类推进,逐层递进深化。2.依托三教改革,推进课岗跨界融合具有跨界、跨行、跨域等类型特征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三教改革特色有直接的渗透力。第一,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岗课赛证”的核心就是课程,课证融通、课赛融通,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建院聚焦建筑类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基于岗位技能标准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课程重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教学,以职业能力为准绳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研发,推动行动导向、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实施“融岗于课”策略,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为逻辑主线,依托工作项目,构建够用、实用、应用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通晓职业规范、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会操作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原则,融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企业的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于教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推进“以课促岗”行动,以教法革命引领学法革命,推广“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普及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提升岗位实战能力,促进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良性循环,促进职业教育的提质赋能、增值增效。第二,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岗课赛证”融通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必须将立德树人、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教材,同时加强教材建设与企业的协同联动,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任务相结合,对照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规范与标准开发新型教材,形成可操作的各个教学模块,保障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需求的高度匹配。第三,教师是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重要角色。建院实施双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师职能的5个转变,即从知识占有者转为知识整合者、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指导者、从课程执行者转为课程开发者、从作业布置者转为资源汇聚者、从正误裁判者转为意见交换者。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4种能力。此外,根据自身情况创新教师培育方法,创新校企人才交流互动机制,组织教师到优质高等院校观摩学习,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技术创新、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工作,以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3.集聚技能大赛资源,深化课赛融通职业类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实际由官方组织的竞赛活动,重点检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岗课赛证”融通的过程中,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树旗、定标、催化等重要作用。建院将技能大赛与教学结合,与企业协同完善赛教融合方案,提高竞赛的普惠率。一是提升竞赛软资源的普惠度,鼓励教师将精心制作的赛项相关文本资源、视频资源等融入教学,并将这些宝贵的软资源作为教学典型案例推广使用;二是将课赛融通落到实处,依托赛项标准完善教学标准,依据赛项前沿动态制定教学新要求,围绕赛项任务优化教学项目,借助赛项评价推进教学评价改革;三是充分利用竞赛购置的设备,将其转化为教学设备,提升赛项硬设备的利用率;四是通过备赛参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有突破性提升,同时将竞赛心得、规范、知识等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4.遴选职业证书,完善育训并举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是鉴定技术技能人才是否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凭证之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中的重要节点,也是落实“岗课赛证”融通的关键环节。“岗课赛证”融通离不开横向拓宽、纵向拉伸的育训结合模式,高职院校要坚持德技并修、能力递进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同向同行关系、教育教学与技能培训的相辅相成关系、一专与多能的相生相长关系,推进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的课证融通,推进构建企业、学校、社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立体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院探索“岗课赛证、四方联动”的一体化技能培养体系,通过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迭代递进等教学实施,全面提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同时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遴选并合理推进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对接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教学资源,推进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5.深化融合范畴,强化一体化育人成效“岗课赛证”融合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化的培育工程,它要求以全局视野、递进策略、多元协同、紧密联动及创新融合为指引,推动其一体化发展。为此,需构建院校统一规划、部门间协同合作、院系主动推动及全员积极参与的跨部门一体化运作机制。此机制旨在拓宽职场与教育场的融合边界,以“融合”为核心脉络,“课程”为关键节点,将“岗位”、“竞赛”与“证书”要素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多元素、多模块的相互渗透与同步提升。在课程设计上,需完善从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再到综合技能的层级递进体系,确保“工学一体、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切实贯彻。同时,要探索并建立一种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强调人才共同培养、资源协同建设、过程联合管理、成果共享利用及责任共同承担,以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并加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此外,还需努力减少在推进“岗课赛证”四维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与冲突,通过深化多元整合、横向与纵向交叉融合以及联动实施的方式,构建更为高效、协同的工作新体系,从而确保一体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收藏
0 评论
在快速变化的经济与技术背景下,X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机制的动态性和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构建X证书的动态闭环管理机制,以确保X证书的含金量和有效性,从而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基于X证书的个性特征,结合X证书的外部环境,构建X证书的动态闭环管理机制,可有效形成X证书良性循环的生态建设局面,详见图1。具体包含动态更新职业标准、动态调整X证书考核标准、动态追踪X证书社会效应。通过及时了解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及有效价值等综合社会效应,可倒逼X证书考核标准及职业标准的及时调整与更新,使之紧贴时代发展。如此,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确保X证书的含金量,能使X证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图1 X证书动态闭环管理机制 一、动态更新职业标准 如前所述,X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依据均为职业标准,职业标准犹如X证书建设的指向标,是X证书建设的原始出发点,又是X证书建设的最终达成目标。职业标准与其所处时代息息相关,不同时代对相同职业会有不同的职业标准,职业标准不是永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代同步演进的,因此,科学规范准确的职业标准有其时代属性和时效性。 首先,传统的职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条件的改变,其工作形式、工作内容等各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早期机械制造行业企业设置有“描图员”岗位,即将设计人员手工绘制的设计图纸(俗称白图)描绘在底图纸上。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类CAD软件相继问世,设计人员纷纷甩掉了图板,利用各类软件进行绘图,通过绘图仪直接打印在底图纸上,无须描图员描图,传统的描图员则转化为辅助的计算机绘图员。又如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车、钳、铣、磨、刨等机加工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再比如餐饮行业,过去的食客关注较多的是菜品的口味和性价比,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现在的食客更青睐绿色、健康、营养的菜品。顾客这种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的转变给由来已久的传统的厨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职业内容。职业的这种变迁与升级需匹配相应的职业标准。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催生了许多新型职业。如制造业内逆向造型及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诞生了抄数工程师这一职业;信息技术的广泛不断涌现了与其相关的大数据结构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数字管理师等职业,形成了快速增长的信息技术职业群。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使得服务行业涌现了育婴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师等新型职业,且需求量日趋增长。现行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职业大典》)是2015年颁布的,比之前1999年颁布的《职业大典》新增了347种职业。其后,201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等13种新职业;2020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16种新职业。这些新兴职业所属行业企业急需规范的职业标准来阐明新职业从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等。 再者,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在职业标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过去技能人才极其匮乏的年代,职业标准更关注于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而如今,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中,具有奉献精神、协作意识、诚信品质及企业忠诚度的员工更受欢迎。据此,动态更新职业标准主要包括适时修订传统职业标准、及时制订新兴职业标准及顺势注入职业岗位的新诉求,以满足职业标准的时效性。 二、动态调整X证书考核标准 X证书的考核标准是X证书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考核标准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X证书的有效价值,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是确保X证书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X证书考核标准应紧贴职业标准。《方案》要求,X证书的考核标准应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是X证书考核标准的原始依据。因此,须根据职业标准动态修订考核标准。1+X证书试点工作前两批共15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均将职业道德置于首要位置,在职业修养维度得到了普遍重视。 其次,X证书考核标准应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1+X证书的“1”和“X”绝非彼此分离,X证书具有的“教育”和“劳动”的双重属性充分说明了X和1是相互关联的。X始终建立在1的基础之上,离开1,X就失去了根基。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学历教育的风向标,是1各项工作进展的总前提。通常强调较多的是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于专业教学标准,实质上两者的融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融合,两者共生共长有效衔接。“融合”并不是指二者之间包含与被包含,事实上,二者之间谁也不可能被谁包含。其具体表现为X证书考核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某些内容的相互强化与某些内容的相互补充,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对1+X证书试点工作前两批共15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外在表征的对比发现,1与X既重叠共生,又相互补充。 再者,X证书考核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于国外的国际认可度高的相对成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积极借鉴或引入其考核标准,以提高X证书的国际认可度,同时拓宽其适用范围。如汽车制造强国德国的HWK汽车技能资格证书是汽车行业相当权威的一个证书,此证书实行全球认证,欧盟通用,被喻为汽车行业的“通行证”。如此,汽车行业相关X证书的考核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HWK汽车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制定。对于我国优势突出的行业领域,可综合考虑国际相关行业实际情况,顺应国际行业形势对X证书考核标准适当调整,以提高X证书的国际含金量,同时利于抢占相应国际行业的制高点,成为业内标准的引领者。据此,X证书考核标准,需根据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及国际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其与前端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同时促进后端X证书良好社会效应的提升。 三、动态追踪X证书的社会效应 X证书是新鲜事物,目前正处于试点期,其最终的社会效应有待验证。因此,需充分利用大数据对X证书的社会效应进行动态追踪。 首先,动态追踪X证书所发挥的功能价值。X证书对其持有者来说,可适当提高其收入,同时也是职业发展的催化剂,这是X证书所发挥的个人功能价值。一方面,可由专门的机构建立X证书持有者的电子档案,并对同一行业内持有X证书和未持有X证书的从业人员的收入、职业升迁、工作成就感、生活幸福感等数据进行收集。另一方面,亦可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X证书持有者和X证书未持有者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全面评价。综合以上两方面定性分析X证书所发挥的个人功能价值大小。X证书对整个社会来说,有促进人才流动、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从业者整体素质等社会功能价值。因此,可依据各行业X证书的持有者数量、相应行业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态势,尝试建立二者的关联模型,以此动态追踪X证书的社会功能价值。 其次,动态追踪X证书与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主要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层级及专业类型与市场的供需关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其对应的职业能力逐渐提升,同一行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层级的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可能不一样。新兴行业的初期可能需要更多持有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可能对持有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日益增多。频繁快速的职业变迁使得传统职业行业的技能等级证书需求量日渐减少,另有的新兴职业犹如昙花一现。这些市场需求变化会影响X证书与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及时了解X证书与市场的匹配度,根据行业发展态势预估未来几年X证书的需求情况,提前谋划X证书种类或层级的应发放数量,视具体情况提高或降低某类某层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过率。也可通过适当增加或降低考试难度来控制通过率,以维持X证书的“供”与市场的“需”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各层级各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拥有与其对应的有效价值。 再者,动态追踪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按《方案》要求,X证书的建设主体是培训评价组织,中端的考核标准即由建设主体负责制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与专业对口的培训评价组织负责,目前试点的9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别由79家培训评价组织负责,也有由1家培训评价组织负责两个或更多X证书的试点建设工作。如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是轨道交通装备焊接等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建设主体。同一行业不同层级的X证书、不同行业同一层级的X证书、不同建设主体所对应的X证书以及不同区域的同一行业同一层级的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会存在某种差异。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是上述因素及考核标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须按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建设主体,分区域地建立各因素与社会认可度的关联,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增加后续试点的X证书社会认可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年第2期)
收藏
0 评论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最首要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要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自然是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参赛教师的因材施教。在教学实施报告中,也需要参赛教师做出相应的学情分析图作为配图,向评委直观地展现学生学情。那么,学情分析图应该怎么做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手把手地教你做出学情分析图! 一、确定维度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学生的学情一般从三个维度来分析,但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的维度又有所不同。专业课的学情维度一般是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而公共基础课的学情维度则是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各位老师一定要分清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学情维度区别,千万不要把公共基础课当成专业课来写! 那么以专业课为例,学情分析的维度就分为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知识与技能基础主要是评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方面的数据一般可以通过教师课上观察或者布置作业试题等方式来收集;认知与实践能力主要是分析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专业技能的操作熟练度、信息化素养和基础认知等方面。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实操或者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来收集相应的数据;学习特点则是更关注学生个人方面的学习偏好、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同样也可以通过课上观察或发放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方式来收集相应的数据。 二、收集数据 在明确了学生的学情维度后,我们就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收集这些维度下的学生数据。比如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掌握的自我评估数据。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搭载有评估系统的在线教学平台来获取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更具体,可以量化的数据。此外还可以与学生一对一访谈获取定性数据,从而了解本门课的职业岗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困难。 三、选择图表 在收集到相应的数据后,我们就要根据数据的类型来选择用合适的图表呈现。下面给大家列举了学情分析图的一些常用图表供各位老师参考: 1.柱状图:它更适用于那些需要对不同项目进行比较的数据,比如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中的测试和作业成绩,或者学生在课前与课后的测试成绩对比; 2.饼状图:它更适用于一些需要展示不同部分占总体比例的项目和类别,比如说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偏好,对不同课程类型的偏好以及对不同教学工具的偏好等; 3.雷达图:它更适用于展示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能力或特点,需要深入到课程内容中来分析; 4.折线图:它更适用于展示数据随时间或其它连续变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和柱状图搭配使用,给观者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四、绘制与分析 在选定好相应的图表后,我们就能将收集到的学生学情绘制成学情分析图了。绘图软件现在市面上非常多,比如Excel、PPT等软件都自带上述提到的柱状图、饼图、雷达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模板,我们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数据和文字就能生成出图表了。如果有老师觉得自己做太麻烦,也可以套用众师云模板商城的学情分析图模板来做哦! 在绘制完学情分析图之后,我们就需要结合多个图表的内容来详细分析,并从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比如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上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性,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分析出来的结果来调整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能力比赛学情分析图的保姆级教程讲解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教学能力比赛的内容,欢迎在众师云社区页面搜索“教学能力比赛”查看!
收藏
0 评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1+X证书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通过分析1+X证书制度如何提升学习者的自我价值认知、增强自我角色认同感,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给出具体的引导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更清晰的职业发展指导,推动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学习者视角下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的意义 学习者视角主要是为了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本研究的“学习者”,不仅包括传统的生源群体,还包括扩招后的生源群体。基于学习者的视角,就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和对象,将学生放在知识主动建构者、技能主动习得者地位”来理解1+X证书制度的意蕴。 从学习者视角来看,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培养模式,提升其自我价值认知 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核心素质、职业能力尤其是复合型技能等要求逐步提高。职业院校必须加大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1+X证书制度正是抓住这一人才培养要求,在新形势下聚焦现代产业发生的变化,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1+X证书制度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从事一线岗位工作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其职业获得感。 (二)为学习者设计了新的评价模式,增强其自我角色认同感 “X”证书是一种全面的、具有个性化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嵌入“X”证书内容的学历教育学习和培训,学习者既可以获得与专业门类匹配的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证书,也可以获得跨专业门类的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证书,还可以获得决定未来职业高度的“软技能”证书。另外,“X”证书可以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核心要求融入评价体系,对接国际职业标准,体现学习者的技术技能水平。1+X证书制度是一种创新的评价模式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的问题,更加注重学习者对自我角色的认同感。 (三)为学习者开发了新的向上流动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X证书制度下,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其提供了向上发展的通道,使其自我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使学习者有能力满足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赋能自我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风尚。 二、学习者视角下1+X证书制度实施问题 (一)学生对新型“X”证书不确定性的困惑 1.对“X”证书开发及标准建设主体的困惑。培训评价组织属于第三方评价机构,不确定由什么部门负责资质鉴定和监督管理;“X”证书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区域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生产岗位的标准要求。 2.对1+X证书与“双证书”区别与选择的困惑。学生不明晰1+X证书制度的概念,不理解1+X证书制度的功能。学生不知道是应该主动参与1+X证书学历教育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还是应该选择等待观望。 3.对“X”证书与学历证书对应关系和界定的困惑。目前职业院校没有建立“X”证书选择引导和培训体系,在非强制性的要求下,“X”证书缺乏吸引力,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并加以主动选择。 4.对公益性和营利性矛盾存在背景下怎样保证学生利益的困惑。职业院校应该与培训评价组织建立怎样的合作模式才能确保学生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学生参与1+X书证衔接和融通实践困难 1.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人才评价体系难。在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的人文素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注意避免技能化,又要保证学历教育质量不能下降。该选择将哪类、哪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困难;职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和合作企业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良性运行机制等。 2.高质量的教师团队缺乏。职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中能够承担人才培养方案重构、“X”证书开发与培训、证书标准制定等任务的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职业院校缺乏书证衔接和融通配套的制度支撑,如缺乏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的激励制度,导致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3.1+X证书制度试点投入不足。“X”证书种类、数量的不足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面临不同的问题。例如,多个专业的学生只能申报考核一种“X”证书、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专业教师上课的机会等。 (三)学生对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迷惘 1.1+X证书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不足。在就业层面,多数城市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持有1+X证书的毕业生在落户、购房、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学历提升层面,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缺乏政策指导,职教高考制度仍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对于即将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或者即将选择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迷惘。 2.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不畅,影响学生的职业迁移。1+X证书制度需要建立在国家资历框架下的学分银行制度。尽管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开发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但还不能实现各类“X”证书的学习成果转换。因此,学生还不知道按照什么样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学习者视角下试点院校实施1+X证书的引导策略 (一)建立专业级“X”证书选择和培训指导体系 1.严把入口关,从输入源头确保“X”证书高质量,且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应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对评价培训组织的资质、实力、开发的证书种类和标准进行评估,组织由学生代表参加遴选会议,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从而确定哪种、哪些“X”证书可以进入职业院校。 2.建立专业级“X”证书及标准的遴选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走访调研,甚至设置生产见习等多种形式了解“X”证书所对应的岗位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正确选择所能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避免盲从。 3.加大对1+X证书制度的解读和宣传。引导学生关注、充分了解“X”证书。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1+X证书确实能够提升就业创业本领,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 (二)构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1+X书证衔接和融通的课程体系 1.课证标准对接。1+X证书制度下需增加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坚持分类型、分层次的原则,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和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化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以之作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据此建构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完成专业任务所要达到的行业企业标准,能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高质量完成任务。 2.遴选专业群先行先试。各类“X”证书试点策划时,应系统考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期望确定在一个专业群内试点同一个“X”证书。 3.把构建课程体系工作与“三教”改革同步、融合进行。对承担教育教学和培训任务的所有教师开展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重构的培训,坚持“免修正、内容强化、内容修补、能力转化、新增课程”的原则,逐条、逐句地进行系统对比,确保课程体系完全满足“X”证书的标准要求。 (三)构建1+X证书制度下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 1.通过1+X证书制度培育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职业核心素养是企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最为关注的要素。融入“X”证书内容的“1”,既可以夯实学生的学历教育基础,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让学生达到其所期望的岗位基本要求,同时正确规划职业目标,避免产生不切合实际的心理预期。 2.避免过于重视“X”证书获取的数量而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要加深学生对1+X证书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X”证书及标准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获得学历教育证书和“X”证书的学习过程及就业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避免学生过于追求“X”证书而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3.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营造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生涯指导环境。首先将1+X证书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这需要完善教育框架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目标。通过“1”的学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的信心,通过“X”证书的选择指导体系帮助学生选择进入的行业。基于1+X证书制度,教学管理者、行业企业管理者能够对学生创新创业目标和策划有更明确的认识。立足于职业教育实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创新创业目标。其次,落实1+X证书制度实践平台,建立配套监管方案,避免流于表面工程。通过将1+X证书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最后,设置专门的职能主体部门,负责基于1+X证书制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真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6期)
收藏
0 评论
话题
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1.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资源,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和协调各方利益,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供实践教学资源,而学校则负责提供教学资源和培养人才。各方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明确职责和权益,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推动学院的健康发展。学校通过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这一机制可以确保学院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 培养具有实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育人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将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引入教学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包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引入实际项目和企业合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沟通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创新育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共建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模拟真实职业环境。校内基地要配备先进软件和设备,模拟跨境电商业务流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校外基地要能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基地建设需符合学科专业特点,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具备一定规模,提供多样教学活动。同时,学校需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管理体系,制定计划和管理规定,建立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增加设施投入。此外,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学校通过共建基地和邀请专家授课,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提升综合素质。
1.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资源,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共建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和协调各方利益,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供实践教学资源,而学校则负责提供教学资源和培养人才。各方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明确职责和权益,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推动学院的健康发展。学校通过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这一机制可以确保学院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 培养具有实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育人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将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引入教学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包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引入实际项目和企业合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沟通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创新育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共建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模拟真实职业环境。校内基地要配备先进软件和设备,模拟跨境电商业务流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校外基地要能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基地建设需符合学科专业特点,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具备一定规模,提供多样教学活动。同时,学校需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管理体系,制定计划和管理规定,建立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增加设施投入。此外,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学校通过共建基地和邀请专家授课,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提升综合素质。
收藏
0 评论
文章
《市场营销实务》是财经商贸大类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共60学时,3.5学分,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在“韶山红、国防蓝、军工绿”学院文化育人理念引领下,对接学院“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的定位,市场营销专业形成“工商融通、专创融合”的专业文化育人理念,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收藏
0 评论
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思政评价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课程思政评价难一直困扰着众多高职院校。本文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五大破解之策,旨在帮助高职院校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提升教师人才培养意识、能力和水平,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一、理念导航,凝聚评价共识 在督导评价中,督导受托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部门,其评价结果不仅对教师个人教学总体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和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同行评价中,因所教课程所属专业相同或相近,同行评价意见一般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将同行评价视为教师间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过程,能有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集评价主体和客体于一身,一方面参与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推进自我反思与成长。在学生评价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样本”,因而是不可或缺的评价主体。因此,针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须分级分类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专题培训和研讨,凝聚评价共识。 二、赋能增值,校准评价目的 工作绩效评价目的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奖惩为主要目的,是一种注重结果而较少关注过程和条件的威慑性评价;二是以提高评价客体认知能力为目的,在充分掌握相关要素信息、能以此准确预见行动者未来行为的认知性评价;三是建立在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价值观、期望与组织目标一致基础上的认同性评价。 笔者认为,以“认知性”和“认同性”为前提、以赋能增值为目的“找不足”,能有效激活行动主体的内驱力,变“不敢落后”为“不甘落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人才培养意识、能力和水平,应改变粗糙管理主义和经济市场主义思维,以赋能增值为目的,既要关注教师课程思政有没有、对不对,又要考察其会不会、能不能、准不准,还要在欣赏、包容和对话协商中,激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自我激励、自主发展内生动力。高职院校应健全“三全”育人机制,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创造良好条件。如,由相关机构分工合作,协同开展课程思政重点难点研究、共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和“种子库”建设等。尤其应强化二级学院主体责任,组织专业教研室搜集精选贴近课程的思政经典案例、名人名言等元素,开展教材(讲义)编写和教法研究交流。 三、锚定目标,架构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对教师课程教学具有规范、准绳和引领作用,也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应以《指导纲要》为指导,探索并不断完善各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评价标准,扎实推进二级学院与公共课教学部门合作,以专业(群)为单元,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起,明确各类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四、强化过程,拓宽评价范围 以“一课时”为据考察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必然会强化教师对‘一课时’微内容设计的精致化追求,崇尚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处理和教学秩序的精准化预设,深陷效率至上的工业化思维漩涡,形成教学设计的‘微陷阱’,这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追求背道而驰”。故此,笔者认为对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评价应考察其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一是课前教学整体设计。主要看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是否符合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共性要求、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层次个性特质、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价值认知认同规律、教学进度安排是否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二是课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主要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及适时适度,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中的学生参与率、课堂提问的准确性和是否简明扼要,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尤其是矫正性评价)如何表述,等等。三是课内外教师的言行举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时上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守时的良好习惯;着装得体和必要的上课仪式,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尊敬师长;上课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整理好讲台、教室,有利于强化学生“5S”职业意识,等等。这一考察评价需要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五、反馈调节,提高评价效益 反馈是将控制系统输出的控制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的结果返回输入端,与其给定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继而采取针对性的调节措施使之消除或减少差距,从而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过程。课程评价反馈渠道主要有二:一是评价者向管理者、管理者向决策者层层反馈;二是评价者直接向被评者反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反馈要遵循客观性、及时性和建设性三条基本原则。客观性是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汇报既要报喜又要报忧,向被评者反馈既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及时性指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共性问题集中反馈,教学管理和设施设备等环境条件影响课堂教学的,应及时向管理者和决策者反映;建设性指以赋能增值为目的,对教师个体和学校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高职院校及其二级学院要用好评价结果,实现以评促教,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之目的。(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5期)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收藏
0 评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和体现,以确保材料的规范性和可验证性:1. 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 提供举办方(高校或企业)内部预算的相关文件,例如: - 财务预算审批单; - 资金划拨决议文件; - 内部资金审批会议记录; - 资金投入计划表。 - 证明文件中需要标明具体用于产业学院的金额、用途和划拨计划。2. 实际资金到位证明 - 提供银行转账凭证或资金到账凭证,明确显示资金来源(举办方账户)和流向(产业学院账户)。 - 若资金尚未实际到位,可提供计划拨款时间表或承诺函。3. 资金使用计划或预算明细 - 提供资金使用的详细计划表,包括分配到具体项目的金额、用途及预计支出时间。 - 确保计划表中内容与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和申报书中说明的方向一致。 4. 举办方承诺函 - 举办方可出具正式的承诺函,明确表示将投入多少资金,并附上资金来源及用途的具体说明。 - 承诺函应加盖举办方公章,并由法人或负责人签字,具有法律效力。5. 举办方相关财务证明文件 - 如果可能,提供举办方的财务报表或专项资金报告,证明其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支持产业学院建设。 - 证明文件可以是年度预算报告中的相关部分,或专门为该项目编制的财务数据。6. 已支出费用证明 - 如果已有部分资金投入产业学院建设,可以提供已支出的相关佐证材料,例如: - 支出发票; - 合同付款凭证; - 供应商收款确认函。7. 其他支持性材料 - 举办方过去对类似教育或产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佐证材料,以说明其具有支持相关项目的能力和经验。 注意事项:1. 材料真实性:确保提交的材料真实有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2. 与申报书一致:资金投入佐证材料的金额和用途,应与申报书中的预算数据完全对应。3. 格式规范: 所有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确保格式规范,内容清晰。4. 补充说明:如某些资金尚未实际到位,可以在申报书中附详细说明,解释资金到位时间及保障措施。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全面展示举办方的资金投入实力和具体落实情况,增强申报的可信度和成功率。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全面展示举办方的资金投入实力和具体落实情况,增强申报的可信度和成功率。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