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老师在备战教学能力比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坑”,不仅影响备赛效果和现场发挥,也让数日以来的努力付之东流,从而与比赛晋级失之交臂。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以下4个“坑”一定要注意注意再注意! 1.教学仪表台风不佳可能有的老师缺乏参加比赛的经验,在讲课时过度紧张,导致表情呆板或者没有表情,动作僵硬不协调,缺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让教师的整体教态欠佳,影响讲课的语速和节奏,使得整体的逻辑不够清晰。还有可能失去对课堂的把控力,致使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不仅影响观感,也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建议参赛老师在讲课前要反复排练,做好心理建设,以增强应变能力。讲课时不要太过关注自己的小错误,多深呼吸,尽量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流畅自然。把握好讲课的时间,掌控好表达的节奏,确保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完整。讲课的语言更要有逻辑,语速节奏适当即可,不要过快或过慢。同时注意与学生保持眼神和语言上的互动,肢体动作得体自然,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 2.教学设计重点不明这也是很多参赛教师可能会犯的错误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能围绕教学的总目标来系统规划教学的每个环节,从而导致课堂环节重复、松散,前后衔接不紧密,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等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会出现教学策略单一,教学过程的问题导向不够清晰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所以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让每个环节都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在备课时,更要紧扣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与规划课堂环节,确保教学环节安排的逻辑性。同时还要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开展教学策略的设计,尽量做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让评委明确教学设计的主要重点。 3.教学主题脱离标准有的参赛教师在备赛时可能没有仔细地研读比赛的方案和评分标准,对命题方向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所选的主题与大赛的主旨不够契合,或者主题太过宽泛甚至跑题,以及与教学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凸显教学特色和亮点等。如果踩了这个“坑”那可就真真是白干了。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在备赛时就要仔细再仔细地研读比赛方案,明确评委的关注重点,研究评分标准,围绕比赛的主题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参赛选题。  4.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在讲课时,可能会有一些参赛教师太过依赖PPT,或者对创新教学手段的理解只停留表层,教学仍然以传统为主,照本宣科,却忽视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或者有的参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教学的节奏与进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多与教学内容和对象相联系。制作PPT应重视对视觉的引导作用,PPT版式的设计以简洁为主,少量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图片即可。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多多练习,避免操作失误。同时,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如利用动画演示、视频导入等,调动多感官参与;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教学能力比赛不仅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的舞台,同时也是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参赛的教师应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高效、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自我挑战和创新,教师才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收藏
0 评论
挺好的,这样有效的防止传播和信息安全
收藏
0 评论
想提高教学能力比赛的获奖率,除了自身的实力要硬,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软实力。两相结合,有效提升获奖率。那么,在备战教学能力比赛时应该怎么做呢?这4个要点,你一定要知道!   1.展现专业教学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教学中展现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样很重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专业实力,是否做到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传递知识的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是否增长等。 我们可以可以从教学模式、技能展示等方面入手,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像是采用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学习建筑的画法,自主学习不同场景中光线的画法,找到学习的重难点。  2.侧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出学生是怎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的理论是什么,学生是怎么根据这个理论去实践的,实践的成效如何等。要想着重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从布置作业、设计教学活动入手。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中的要点,如诗歌、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非遗物品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布置观察报告、视频作业等方式,并与其它模块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加深印象,在课程实践中培养综合素养,感悟人文精神。 3.增加使用信息技术的比重 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体现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之熟练,彰显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但要想提高胜率,从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增加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可以先从选择一个适合让信息技术多角度融入的选题入手,例如实操环节丰富、课程难度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使用虚拟仿真、VR、AR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或动画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根据情境来应用所学知识。如孩子在吃饭时跑跳导致食物卡住气管、玩玩具时不小心被尖锐物体刺伤等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等。  4.全程融入思政教育 在“课程思政”指引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教师可以从课程的背景和该课程背后所蕴含的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入手。 比如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等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备赛的老师有所帮助。
收藏
0 评论
很多人当了老师之后,觉得自己更易怒了。更易怒了是因为是管人的工作,管人就很容易被人讨厌,被人讨厌了,今天心情不好,当然就更易怒了。脾气是需要靠精力去控制的,事情多了,精力耗尽了,脾气自然而然就控制不住了。还有就是人在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需要鼓励,是需要正反馈的,但是教师工作有的时候并不是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干活了就会有产出,极有可能掏心掏肺的付出,最后却遇到的是一群白眼狼,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不易怒呢?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采取一种“长辈心态”,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晚辈,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更容易地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而不是与之较真。这种心态有助于减少因学生行为引起的情绪波动。 其次,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工作并非总是立竿见影,有时候付出很多却未必能立即看到成效。因此,教师应该培养一种“饭碗心态”,即把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去完成工作。 为了减少精力的消耗,教师可以尝试将教育过程流程化和专业化。这意味着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减少对每个问题都需要即时反应的压力。例如,可以制定一套批评和表扬学生的流程,包括如何调整学生状态、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提出解决方案等。 此外,教师应该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性有所预估,并做好心理准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行为和习惯不会一夜之间改变。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对小学生可能需要10次左右的重复教育,对初高中学生则可以设定3次左右的预估量,超过这个次数再进行特殊处理。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补充精力的方法,将工作和生活分开,避免过度投入工作而忽视了个人生活。教师应该关注更广泛的领域,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享受个人生活,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每位教师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又能照顾到自己情绪和精力的方式。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要的是一种可持续的、温和而有力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极端的情绪投入。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教书而已,不要内耗自己。
收藏
0 评论
教学能力比赛作为职业教育的“大热门”话题,与它有关的内容都能引起不小的波澜。老师们对比赛的各项问题也非常多,今天就结合国赛获奖教师的参赛经验,给大家整理关于教学能力比赛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答,希望能帮助各位老师! 问题1:国赛的最终分数是只由决赛的课堂展示和答辩的分数构成吗? 答:国赛的最终分数由初赛成绩的30%和决赛成绩的70%构成。因为决赛又分为课堂展示50分和答辩的25分以及实施报告汇报的25分,换算成百分比就是70%,然后再将初赛成绩和决赛成绩进行汇总最后才会形成国赛的最终成绩。  问题2:公共基础课没有设备的话应该如何突出特色与创新? 答:虽然我们在教公共基础课的时候没有设备,但是想获奖,就一定要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为了服务学生所学的专业,我们可以在讲公共基础课的时候把学生的一些专业课的设备融入进来。比如2023年公共基础课程组一等奖作品《Road and Bridge Connecting the World 语架连心桥 丝路通世界》虽然学科是英语,但教授的对象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所以它就可以用该专业的设备来教学。 问题3:团队的分工应该怎么安排才更加合理? 答:团队的分工要根据团队的具体人员来定,每个人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根据团队成员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来进行分工。比如专业负责人可以着重把关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比较熟悉的老师则可以来把关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报告则可以由文笔较好的、参与过文件工作的老师负责,教案的话每个老师可以各写几个,这样能让大家都参与到材料的编写中。 问题4:虚拟仿真平台的操作方法演示必须是在录制现场直接联网打开并边操作边讲吗? 答:在决赛录制现场的虚拟仿真软件展示是必须要进行联网展示的,因为这并不违反国赛的规则。但要注意的是在录制时,老师在操作虚拟仿真软件的时候会让画面看起来是静止的,没有那么有视觉冲击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精心准备。 问题5:在写文档材料的时候,是先写好实施报告,再根据实施报告写教案,还是要先写教案,然后再汇总提炼写实施报告呢?以及,教案是分工写,还是由一个人来写? 答:教案和实施报告是要同步写的,因为这两个材料不管哪个发生了变化都要跟着改。 教案建议分开写,最后一个人来定稿,因为写教案的工作量比较大,最好大家都能写一些,再由一个老师来统一所有教案的风格,可以保证教案语言风格、格式的统一。  问题6:编写比赛材料时都有哪些技巧? 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只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写即可,而教案的编写主要是体现出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积累,教学目标可以用一些“可评可测”等比较直观的词语去表示。编写教学实施报告就需要团队花时间去凝练,提取精华,不断地打磨精修。说到底,比赛材料的编写主要还是靠老师平时的积累和文字功底吧。 问题7:数字化手段都有哪些? 答:数字化手段现在已经有很多了,像是在课前可以用在线教学开放平台、学习资源平台比如元教材,以及调查问卷等。课中则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虚拟仿真软件、元助教、近几年比较火的数字孪生技术、能自动识别学生操作并记录评分的软件、能够实时采集评价结果并用图表展示的评价软件等。课后与课前同理。  问题8:如果是连续几年都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的话,比赛的内容选取应该是选新一些的内容还是继续优化旧内容? 答:根据这几年参加比赛的经验来看,基本上每年选的内容都在变,所以比较建议选新的内容来参赛。  问题9:选择的课程没有配套的教材要怎么办? 答:教学能力比赛在文件里也说是鼓励用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所以我们在课程没有特别配套的教材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开发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这样也更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教学需求。  问题10:四个老师录制的都是一样教学内容的视频吗? 答:不是,四个老师录制的内容应当各有侧重点,每个老师所录制的内容包括展现形式、教学设计肯定都是完全不同的。即使都讲同一个学时,设计也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重难点进行调节。 问题11:提高教师数字化水平的途径有哪些?从哪里学习?哪些更实用? 回答:建议老师们可以参加相应的培训,如最近比较火的ChatGPT、AI等培训课程来了解数字化情况,或者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各种数字化技术,也能较快提升数字化素养和水平。  问题12:舞蹈类专业的课程似乎很少出现在国赛获奖名单中,如何才能突出重围走入国赛呢? 答:舞蹈专业要想走入国赛,在教学上就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选题可以突出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理念,把舞蹈与国家的热点、政策、方向结合起来。也可以从评价手段或数字化运用两方面进行突破,让自己的作品从其它作品中脱颖而出,或者往美育的方向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能力比赛常见问题及回答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其它内容欢迎搜索众师云社区查看。
收藏
0 评论
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完整体系,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扎实学识和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一维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更要引导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例如,“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的教学目标,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珍惜时间的情感。这种情感性目标的达成,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更能帮助他们形成乐观、求实、宽容的人生态度。 同时,价值观的培养也是情感性目标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这样,学生才能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一维度的目标,是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涵盖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技能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要关注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活动和创新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一维度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观。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他们掌握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更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为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收藏
0 评论
无生试讲,就是表演,无实物表演,演出那种真实感,但是又不完全的真实,你就成功了。首先,演出真实感的关键在于要有交流感。很多教师在试讲时会显得生硬,语速过快,这通常是因为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反应,而不是只顾着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比较两个句子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互动可以增强教学的真实感。 其次,教师在试讲时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想象自己面前坐着一群渴望知识、充满疑惑的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同时,评委在试讲过程中也应该被视为学生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过分关注评委的反应。 此外,无生试讲需要在真实与表演之间找到平衡。完全真实的课堂可能缺乏展示的成分,而过于做作的表演则可能显得不自然。教师应该在保持激情的同时,避免语言和表情过于夸张。例如,在引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痛苦时,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语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于低幼化。 最后,对于试讲时的紧张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更加夸张的表演来缓解。适度的夸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放开自己,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夸张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在无生试讲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语速不宜过快,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同时,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面部表情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增强教学的表现力。 通过营造真实感和交流感,找到真实与表演之间的平衡,教师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从而在试讲中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注重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无生试讲,请关注众师云社区。
收藏
0 评论
在职业教育中,“职教金课”代表着一种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它们不仅具有指导性,也是教育实践的典范。 前教育部长陈宝生曾经对“金课”提出了“两性一度”的标准。 1、高阶性:这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目的在于培育学生深入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技巧。 2、创新性:课程内容应紧跟时代潮流,体现出前沿性;教学方式应采用先进的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同时允许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挑战度:课程设计应包含一定的难度,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研究,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金课”的高阶性反映了其卓越的品质和高水准的教育目标;创新性则显示了课程内容的现代感和创新精神;挑战度则强调了课程的深入探索和扩展潜力。综合这些特点,真正的“金课”是那些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同时充满创新精神的课程。 从教学实践上看,评价一门课程是否达到“金课”标准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考量。 从教学视角来看,评价的焦点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这包括教师是否能够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精确度和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从学习视角来看,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涉及到课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以及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如何。 在这两个评价维度中,学习体验的角度因其直接关联到学生的个人感受,通常被认为更加直接和现实,也更容易作为评判的依据。相比之下,教学执行的角度是一种更传统的评价方式,它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法。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从教师的视角转向学生的视角,即通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能力的提升来评价课程的质量。这种转变强调了教育评价的主体性,即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成长,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表现。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评价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课程的真实价值和效果。 从金课的构成要素看,它具有三要素,即知识集成、能力集聚、创新集约。 知识集成指的是金课应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完善知识结构,并构建一个灵活且能够综合运用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有效地运用知识。 能力集聚强调的是金课应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对简单问题的解决,更包括对复杂、深层次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创新集约意味着金课应具备探索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创新的发源地。当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充分考虑并融合这三个要素时,打造出符合“金课”标准的高质量课程概率自然而然会提升。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而提升整个课程的“含金量”。
收藏
0 评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企业转型和产业变革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动力量。这一变革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经典理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是决定生产力能级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承担着教育的职责,还涉及到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态,这种生产力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数字驱动的特点;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代表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着新技术、新价值和新产业的发展;而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紧密相关,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够提升新质生产力。 为了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五个基本要素的支持:实现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和制度环境。实现主体包括企业、院校和科技研究部门,它们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涉及技术发明、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人力资本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第一资源,代表着劳动力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资金投入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研究、试验和推广等过程;制度环境则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外部条件,影响着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为。 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优化配置相关要素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求。这包括建立教师创新团队、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技能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和就业创业体系。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技术研发和学生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使教育内容适应新的生产力需求;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就业创业体系的完善则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逻辑需要明确,包括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目标性。在适应性方面,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个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完整性方面,职业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升育人和技术研发能力。在多样性方面,职业院校需要提升办学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直普融通和科教融汇。在目标性方面,职业院校应精准把握技术需求,了解职业领域,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途径。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形成并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应当积极拥抱这些新变化,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新质生产力内容请关注众师云社区。
收藏
0 评论
相信各位老师应该都有听说我国的多所高校取消外语专业的新闻。诚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对于外语的重视程度已经不需要像从前那般严抓。但是除了我国,还有韩国、美国等国家的高校也纷纷取消了外语专业的招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报道,近年来,韩国外国语大学从去年开始中断了地方校区英语、日语等13个专业的新生招生,釜山大学从今年起停招德语教育和法语教育两个专业,首尔的一所大学已经把中文系和日语系合并为航空观光外语系。美国的西吉弗尼亚大学从新学期开始,本科生将不能再学习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汉语,研究生也不能再攻读语言学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位。  而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发布了《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河南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显示学校主动停招了包括法语专业在内的12个专业。  据2018-2022年教育部公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五年间撤销外语类专业的本科院校至少有101所。其中,被撤销数量最多的外语类专业是日语,共被26所院校撤销,其次是英语专业(20所)。此外,朝鲜语(10所)、商务英语(8所)、翻译(7所)等专业被撤销数量也较多。(内容来自“麦可思研究”) 外语专业作为与它国沟通交流的桥梁,本应带来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为我国与世界沟通牵线搭桥,又怎会变成如今这个将要被淘汰的局面呢?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现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会给我们答案。从ChatGPT、sunoAI、再到今年年初爆火的Sora,科技进步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得多。尽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外语翻译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在科技的帮助下,翻译一门语言只需要用AI或者翻译工具,就能完成绝大部分的工作,这就让人力翻译显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而高校取消外语专业,恰恰是因为报考的人太少,难以满足招生的需求,被取消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各行各业的环境都不容乐观,这就让外语专业学子本就艰难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人要有三头六臂的本领,才可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生存下来,如果仅靠在学校中习得的知识,是难以在社会中立足的。 那么,外语专业就要从此没落,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吗?其实不然,现在也有许多高校针对外语专业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开展了“自救”。 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外语与其它领域的学科相结合跨学科专业,比如“外语+计算机”“外语+数据分析”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还建成了通专结合的“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机制,在本科专业全面实现“外语+专业”的基础性跨专业培养。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作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肯定不会就这样被弃如敝履,外语专业教育在培养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它也许只是需要一个改变的时机,就像人要成长,它也要对自身进行调整与优化。相信在未来,外语专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迎合时代的需求“王者归来”!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