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这三个东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但是,它们的具体意思到底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去区分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讲!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以语言文字为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是以传递知识为主的基本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检查法。教师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

 

第二层次

以实物为媒介的方法,是培养实际技能、操作能力的基本方法,比如,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课堂讨论法等。这类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是围绕学生的活动进行的。

 

第三层次

第三层的教学方法是新的综合的方法,有些方法是将第一、第二层级某些具体方法重新组合。这一层级的教学方法是广义的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法。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为主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安排,调控教学过程。

 


内容图片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基本特点

•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 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第二层次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

• 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 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

• 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

• 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内容图片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媒体的总和。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

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

性地应用。

 

教学策略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三种。

 

替代性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组织安排好,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没有主动性。

 

生成性教学策略

是指鼓励学生自主的形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组织、理解、强化和迁移。并在教学中构建自己特有的教学意义。

 

指导性教学策略

为了发挥前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而提出此策略,其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环节:

 

环节一: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

(1)引导注意,是让学生在身体、情绪等方面保持对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和兴奋状态。

(2)明确意义,必须是理论结合实际地使学生感到所学课题的生动、具体、有用,而

不是抽象地空谈教学目的或机械呆板地把目标告诉学生。

(3)增强兴趣,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高级形式。此环节是教学结构中激发和维持学生

学习动机的一种机制,应当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来应用。它是达到高效率教学的“基

石”。

 

环节二:刺激回忆,合理呈现,优化编码

(1)刺激回忆,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讨论、检查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当前学

习课题有关的旧知能。

(2)合理呈现,是指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正确安排新信息呈现的科学逻辑顺序和

心理逻辑顺序。

(3)优化编码,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将初步接受的新信息有效地贮存到长时记忆中。从

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这一信息加工方式称之为编码。不同类型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加工策

略和方式。

 

环节三:尝试体验、评价反馈,掌握结构

 

(1)尝试体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学习事物,促使自己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心智和身体反应的过程。

(2)评价反馈,传递某种反馈信息,让学生知道在尝试练习中所表现的行为正确与否或正确的程度如何,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多少距离,为后继学习提供调控参照系。

(3)掌握结构,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合理的结构,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呼后应(有时甚至跨章节呼应)、条理分明。学生在学习每一项知识的同时,应不断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能较系统地理解学科的完整结构。

 

环节四:重复训练,强化保持,迁移创造

重复训练,将新知识的应用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形成习惯。进而,重复->强化->保持->迁移、创造。

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或顺序看,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教学策略则较灵活,具有一定的变性,可随着教学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动。二者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到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操作性的东西,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广于教学方法。


内容图片

 

四、区别

 

1.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2.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3.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 论,是教学方法 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 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总之,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或顺序看,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讲解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内容,欢迎在众师云社区搜索查看!


内容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2025年01月10日 15:39:0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