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了!不愧是能拿到国赛特等奖的老师!
不管是日常教学也好,教学比赛也罢。想要快速进步提高能力,或是在比赛中拿奖,我们都需要借鉴获奖教师的经验。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借鉴与参考,我们可以学习这些作品中的思路和技巧,获得更多的创新思路!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第五届混合式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作品——《生命与哲学》的说课稿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希望能给各位老师提供参考。
导语: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古老的哲学智慧如何与青年学生发生有关、有趣、有用的连结呢?今天我将与生命与哲学课程在探索数字人文教育新形态方面的尝试来做出回答。
课程概述:生命与哲学是基于生命教育的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开展探究式教学,致力于培养新文科卓越人才。(介绍该课程的性质、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让评委对这门课有个大致的了解,也点明这门课主要是关于生命的教育)过去8年,课程开展了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哲学剧场等教改项目,依托在研的四项国家课题反哺教学,探索教育的新形态。团队成员获得了如省青教赛一等奖等多项省级奖项,随着教学团队的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化以及教学方式的革新带来了课程的升级迭代。(列举课程开展的项目以及团队成员获得的奖项,增强评委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团队成员专业水平的信任)
学情分析:我们观察和反思了过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据,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难题。首先,哲学的概念枯燥思想艰深,大不同的经典著作往往令人生畏。学生喜欢读评远胜过于读书,主动阅读经典有难度。其次,以往的传统哲学课程重视知识与逻辑的构建,然而在知识快速变革时期如何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以及共同体意识等高阶思维有难度。第三,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学生对人生价值有诸多困惑。然而学校提供的资源有限,如何结合哲学开展生命教育有难度。(这段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课程开展的三个难题,引出下文为了突破这三个难题而进行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策略和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需要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的了解,我们认为数字时代如何阅读经典文本、知识变迁时期如何提升高阶思维、人机共融时代如何创造人生价值、面向未来如何践行终身成长是课程仍需解决的问题。(总结学情分析结果,点明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下文解决这些问题做铺垫)
教学设计分析:基于课程目标与学情,我们依托现代技术进行了立体化数字阅读,跨学科问题联动沉浸式思想实验以及多模态综合评价进行课程改革。(先对后续的内容做个总的概括,让评委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个基本了解,与最后的总结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具体来说,在立体化数字阅读方面,我们首先围绕生命教育重构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专题,从个人、社会、国家逐层推进。我们设计了三个教学模块,真正将理解阅读、辨析活化经典为基础,推进文明对话与文明理解。我们将哲学的核心问题与学生关心美好生活的理论实践问题相呼应,探究有深度的活动性课堂,真正实现生命教育与哲学教育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承、理性思变与道德推理、学科前沿与时代热点相融合,将思政与人贯穿于思维训练的全过程。(介绍教学内容以及这样做的意义)
其次,我们建设数字资源传承人文经典。我们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精选了三门课程的教学阶段。在云平台当中提供了课程的电子书前沿文献以及教学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还有历届学生不断制作的电子书以及微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象是文本的阅读立体化。(表明教学资源丰富,既有前沿文献和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有历届学生制作的电子书和微课。前沿文献和最新科研成果可以使学生了解课程发展前沿,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体系。使用历届学生创作出的电子书和微课进行教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学生也更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我们正在开展知识图谱的绘制工作,希望能够不断推进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具体来说,以第三专题第一节课为例,我们会用一个课时进行圆点阐释的教学。在课程之前,学生需在线阅读尼格马可伦理学的篇章以及在线课程的选段,我们会让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作业,从不同专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些不同的研究风格和气质。学生生成的数字化作品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这是在线互动视频类的微课,这是英文法文版的有声书,显示出了学生很强的创新意识。(用具体课程内容举例解释说明课前进行的教学活动,并展示了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成的数字化作品,体现了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跨学科问题联动方面,我们优化教学方法,每个专题我们都设计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不仅有助于促进跨学科跨时代跨文本对话,也将哲学与人生串联起来。从生活世界出发理解抽象的哲学文本和思想,同时再反思现今的社会与存在问题,不仅串联了哲学与人生,也串联了线上与线下的活动空间。(跨学科跨时代跨文本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们可以在云课堂和课堂进行交互和讨论,更好地营造跨学科对话的氛围。具体来说,我们在第三专题第一课也会用一课时来进行理性思辨的流程。我们在云课堂发布的任务,学生可以基于经验或者原有的专业知识作答,但是在课堂当中的进阶问题,我们必须要依据哲学经典文本进行回答。在课后,我们同样还会让学生理解进阶的问题。让他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文本问题链的设置就是让学生能够最终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举例说明课中和课后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云课堂发布任务及课中提出进阶问题,让学生基于原有的专业知识或者哲学经典文本进行回答,课后让学生理解进阶问题,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将内心的认知与实际行为合二为一、融会贯通,达到育教于人的作用)
在沉浸式思想实验方面,我们创设了情境活动,希望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们的情景活动会结合时代热点来展开,比如讨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人等等。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辨明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式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当中,明白个人的选择不仅与自我相关,而且与个人国家紧密相连。(介绍情境活动是结合时代热点来设置的,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三专题第一课里面,我们同样用一课时来做道德推理的环境。我们选择了哈佛大学哲学系莫奇克教授设计的快乐体验机这个经典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快乐并非是幸福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幸福不仅包含了快乐这样的一种主观状态。同时它也包含了美合乎美德的实践活动。那么具体来说,我们会让学生进行投票并提供理由,最终他们生成的实时数据能够生成的数据再让他们进行讨论。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我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以及共同体意义,明白在真实的人生当中不仅要活得好,还要做得好。(介绍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所用的思想实验,并用具体案例来讲解分析,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引发学生思考)
在多模态的综合评价方面,我们尤其注重过程评价。我们设置的作业包含了文字、口语、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元表达与多维视听。那么思维导图主要是提供诊断性的评价,能够让课前带教师理解学生到底读了没有,读了多少,读懂多少。同时我们通过多模态的评价推动了学科交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年来的建设,我们已经积累了哲学家的再生资源库,如这里就是学生结合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文学所提供的读书报告,而这是学生结合教育学提交的微课,这一幅则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用绘画作品来表达对亚里士多德友爱的意见。(指出团队运用了多模态的综合评价内容,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希望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做思维导图是诊断性评价;不同专业学生做出来的不同作品则是结果性评价。通过多模态综合评价,评委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发展情况)
学生评价:以上是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的参与度很足,教学评价很高,获得感很强。他们都认为对于思维塑造和价值塑造而言,这门课都大有助益。(引用学生对这门课的评价,表明这门课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从学生层面指明这个课程的意义)多名修课学生参与支编支教将生命教育、哲学教育带到了西藏林芝等地,还有许多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投身到实践当中,多名学生在全国全省技能比赛当中获奖,还有学生改编哲学戏剧,活化经典、致敬经典,真正实现了研学共生。(列举学生实践活动和获奖案例,让评委直观感受到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学成果显著)
教师团队背景分析:在新文科背景之下,课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关注,团队受邀参加省高教学会、年会,并做主题发言。我们也担任了国培、省培的主讲教师或者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示范课的老师,以技术赋能示范融合创新助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介绍教师团队主题发言和担任示范课老师的情况,体现课程校外推广效果)
秉承着传承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的理念,我们围绕生命与哲学的内涵,基于文本问题情景展开探究式教学探索,形成了读思辨、拓融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立体化数字阅读、跨学科问题联动、沉浸式思想实验以及多模态综合评价,构建了融贯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活化经典、问道中西、强化思维、融汇贯通、美化心灵、立德立言的效果,逐渐探索数字人文教育的新形态。(与开头的介绍相呼应,也是对前面具体教学设计内容的总结和概括,使评委对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更了解)
结束语:中庸有云,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德敦厚化育万物。希望更多的学生能从古老的哲学智慧中得美好人生的力量,谢谢!(最后引用古语,升华课程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古代哲学智慧以获得美好人生)
以上就是关于第五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作品《生命与哲学》说课稿解析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内容,欢迎进入案例智库页面搜索“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