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9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随着职业教育被确定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下,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还需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构建路径。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特殊内涵、生成逻辑以及具体的构建路径,旨在通过校企协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德技并修的育人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支撑高职院校向类型教育的转变。

内容图片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特殊内涵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类型,从属于高校立德树人统一要求,两者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具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在高职院校探索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立德树人模式,既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职业特征

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立德树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侧重体现其类型教育的特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是:在满足国家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统一要求的同时,高职院校要使劳动者“立”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之德,“树”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教育主体上强调双元性,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职业性,注重培育和传承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在教育方式上侧重实践性,以“德技并修”为基本育人方式。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生成逻辑

(一)实践逻辑:高职院校类型化的立德树人困境和使命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面临两大困境。一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缺乏对类型教育的认知和独立探索的意识,导致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探索严重滞后于专业技能教育的改革。二是高职院校面临“德技分离”的现实困境。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德技并修的理解存在偏颇,误认为把德育和技能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德技并修,导致高校虽注重德育和技能教育协调发展,但现实中两者从实施主体到实施过程,再到实施方式都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德育和技能教育缺乏融合并逐渐疏离,德育脱离专业技能学习过程和职业岗位,变成理论说教,育人实效强。

职业教育承担着类型化的立德树人使命。一方面,国家层面在对职业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统一要求的同时也注重实事求是,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立德树人的差异化构架路径,这也是深化立德树人理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强调了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独特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施方案》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

内容图片

(二)理论逻辑: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实施方案》不但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确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还昭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如双元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这些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独立体系的教育类型质的规定性,也为高职院校探索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思政教育差异化构建路径提供了逻辑基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体现出这些特征才能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一是主体的双元性,《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二是客体的人本性、层次性和双重身份,“扩招100万”是高职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体现,教育客体生源类别多样且以农村生源为主,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更擅长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知识,为了学技术谋生存,功利性强,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较低。三是内容和目标的职业性,职业教育技能传授针对确定的职业岗位,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四是方式的实践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德技并修”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方式。五是职能的社会性,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服务中小企业和制造业,承担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社会职能。

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满足实践需求,确立类型化发展的理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为依据,探索立德树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具体来说,应基于相对固定的教育客体的独特性、教育职能的社会性和教育目标的职业性,从教育主体双元性、教育内容职业性和教育方式实践性三个维度开展探索。

(一)立足校企协同:遵循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主体的双元性特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应借助深化校企合作的机遇,探索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

一方面,加强校企党委协同,推进全员育人。鉴于校企内部的党员是推进立德树人的主体,校企党委作为两大育人主体的核心应借助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一,校企党委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学校学工部、就业处、团委、思政部、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事处、车间主任、师傅在内的育人共同体,建立定期沟通的平台与机制,统一育人思想,减少不同话语主体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升校企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二,校企党委应共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企业育人主体的获得感。将学校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延伸到企业,并将企业师傅纳入师德模范表彰体系。探索通过市场机制购买校企合作,对企业师傅进行适当补贴,提升企业育人主体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以顶岗实习为切入点促进校企育人过程的衔接,实现立德树人对技能学习过程的全覆盖。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应延伸到企业,通过建立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开展思想引领、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顶岗实习期,填补德育盲区。

(二)侧重工匠精神:体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内容和目标的职业性特征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完整开设思政课,为思政课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和历史支撑,完成国家立德树人的统一要求。另一方面,开发侧重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统一教材或校本教材,依托教材把碎片化的工匠精神内容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内容图片

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具有类型意识与结合意识。选择侧重工匠精神等体现类型特征的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现实的专业技能学习需求和期待,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获得感。例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过程中,借助庄子“技近乎道”、墨子兼爱非攻思想与工匠精神,阐释匠人的精神境界;通过鲁班发明锯,蔡伦造纸渗透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通过庖丁解牛阐释工匠精神中的技艺精湛。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中,宣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西部计划、就业创业政策、制造业振兴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学生把自身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三)践行德技并修:彰显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方式的实践性特征

德技并修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方式。专业技能实践课主要包括校内技能实训课和校外顶岗实习,是渗透工匠精神和校企资源配置的核心,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强的优势,可以把思政理论与学生熟悉的技能实践相结合,与德技并修这一实践性的教育方式相耦合。《实施方案》指出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借助专业技能实践课开展课程思政,运用德技并修的育人方式,探寻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首先,明确专业技能课在德育方面的边界与任务,为课程思政奠定基础。在德育任务方面,思政课应侧重于政治和思想引领,专业技能课应侧重于满足职业标准中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因此专业技能课立德树人或德技并修的“德”指在价值层面与技术技能相耦合的内容,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尽量避免在专业技能课中生硬植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打乱授课计划与进度,影响技能教育的实施。其次,在德技并修中注重把技术技能感悟内化为个人职业精神。坚持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在专业技能实践中引导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渗透基于信仰、不计功利的工匠精神,用技能实践中感悟到的“价值理性”来平衡过度扩张的“技术理性”,抵御职业院校日趋严重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枯燥的技术训练中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重复的技术技能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并把瞬时的认知、体验和感悟转为职业情感,固化为职业精神,体悟“技近乎道”的人生境界。最后,在德技并修中注重把职业精神外显为技术技能实践。在专业技能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把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在某方面近乎苛刻的“偏执”个性作为培育原创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基础,注重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劳动者在技术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技术实践中践行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专注钻研、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把个人兴趣、审美和精神创造性地物化为个人作品或毕业设计,把职业精神落实为职业行为,固化为职业习惯,逐步融入认知技术、学习技术、改造技术和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9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10月29日 17:45:0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