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动力新篇章:基于1+X证书制度的创新视角”

2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1+X证书制度的核心精髓,在于职业教育领域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增设,它不仅稳固了“学历教育”的基石,更在此之上,鲜明地凸显了“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与特色化追求”。这种特色化探索,既可能体现为专业技能层面的深度挖掘与精进,也可能跨足职业教育广阔领域,实现能力边界的拓展与延伸。它精准对接了职业教育学生技能提升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职业教育的疆域,为校内外的学习者铺设了一条技能升级的畅通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灯塔”与“价值认同”并非自然天成,而是依赖于对基础环境的精心布局与动态调整,方能逐步构建并稳固。审视当前的校企合作格局,1+X证书制度的融入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不仅重塑了校企双方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还深刻改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紧密围绕“桥梁构建”、“方向引领”及“价值共创”的核心诉求,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全新的动力机制推动校企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一、1+X证书制度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塑


1.从功利性动机维度审视,1+X证书制度深刻调整了企业投身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源泉。


首先,这一制度通过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重塑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1+X证书制度所蕴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标准,根植于市场机制,深刻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期待。其倡导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路径与拓展性技能增强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革新。在此框架下,职业教育参与者得以依循个人发展需求精进能力,同时跨越界限,掌握多领域技能,通过技能间的融合与创新,培育出企业渴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由此在合作中获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其参与动力亦因此得到了有效激发与回应。其次,1+X证书制度革新了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益的方式。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往往扮演辅助角色,其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合作过程中“壁炉现象”屡见不鲜。而1+X证书制度的顶层规划旨在拓宽职业教育边界,赋予企业真正的办学主体地位。企业通过作为培训评价组织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设计,乃至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与企业大学的运营,其培训与学习成果经由学分银行认证体系获得学历教育的认可,形成了“企业—学分银行—学校”的闭环生态链,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选项。再者,1+X证书制度深刻变革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范畴。自职业教育兴起以来,校企合作便承载着技术创新的重任,然而由于合作深度不足,许多合作仅止步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审议与部分课程的开发层面。而1+X证书制度秉持“训育并重”的理念,强化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该制度紧密追踪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促使职业院校教师从单一的“学科背景”转向紧跟“企业技术前沿”,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企业更加乐意与职业院校教师携手开展新技术研发,以满足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2.从情怀诉求的角度看,1+X证书制度提升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获得感。


首先,1+X证书制度降低了企业遴选校企合作项目的成本。1+X证书制度体系本身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表达渠道。1+X证书标准和建设的主体是社会培训组织,本质上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当1+X证书标准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时,1+X证书本身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很难依托1+X证书制度开展合作。反之,能有效推进的1+X证书,本身契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围绕1+X证书制度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改革更加契合了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企业服务社会的情怀得到彰显的同时,遴选合作的成本显著降低。其次,1+X证书制度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及时的价值回报。人才培养的周期非常长,俗语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投入教育的资源通常很难获得及时的回报。1+X证书制度强化了“训练”对“育人”的价值,蕴含了通过训练快速培养企业和创新所需要的技能性人才的隐喻,这种训练通常是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可以有效实现的,这种模式及时回应了企业的社会价值,提升了“自身利用技能完成某些社会服务行为的自信程度”。再次,1+X证书制度扩大了企业参与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范围,支持了企业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情怀。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层次很广泛,但最为核心的是通过学校拥有的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从范围来看,1+X证书制度不仅支持校园内学习者参与,也支持社会工作者参与,企业服务教育的范围得到有效的拓展,企业自身产生社会影响力的能力得到提升;从合作层次来看,1+X证书制度不仅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也支持企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开展技术创新,还能深入到技术前沿,与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协同、耦合创新,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更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了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1+X证书制度改变了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及其作用方式


1.1+X证书制度驱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转向“主动参与”。


1+X证书制度尝试解决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这类人才能力结构一般呈现“倒T型”,即有较宽的广度和特定领域的深度。具体体现为所培养的人才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专业能力上的优势,还要能调动资源、与人协作。传统“评价驱动的校企合作、政策驱动的校企合作、关系驱动的校企合作”等柔性的“制约性参与”合作机制对校企双方的约束力均显不足。如何更加主动地寻求企业资源,构建新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方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不再是各类评比、审核过程中的材料,不再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规约下的“制约性参与”,而是与自身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合作,比如1+X证书的考核需要基于工作场所的锻炼,需要协同企业共同梳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学校需要提高认识、调整姿态,主动参与到1+X证书制度塑造的积极环境中来。


2.1+X证书制度支持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效参与”。


过往校企合作成效不显著的普遍原因是校企需求对接不准确,造成资源错配现象,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成为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校企共同建构课程体系为例,从企业的逻辑看,将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化改造,梳理成为一系列培训的课程内容能快速支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成长。从学校的逻辑看,现有平台资源、师资队伍配置、实训条件等都是课程建设的制约性因素。1+X证书制度提供了一个整合校企双方合作逻辑的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围绕1+X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合作,按照1+X证书考核的要求,将1+X证书标准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规避校企对职业教育观念不统一的问题,提高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效益,实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高效参与”。1+X证书制度倡导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全面融入与系统参与”策略。传统上,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往往显得零散而片面,主要聚焦于满足特定考核或评审所必需的经费、实训基地等资源,缺乏对校企间“关系性”合作的整体规划与长远视角。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对企业角色的认知及需求响应往往表现出阶段性、局限性和非系统性的特征,如仅为解决人才短缺而设立“订单班”,或基于场地需求共建“校中厂”,却忽视了校企合作中企业系统功能的全面发挥与顶层设计。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则要求学校采取更为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策略,将校企合作深化至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这一制度不仅涉及专业与课程的构建、教学实施的创新,更是一场生态优化的全面变革。学校需与企业紧密携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科学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革新。同时,1+X证书制度鼓励学校支持教师深度融入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中,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方师资队伍的共同成长。通过优化配套环境与设施,确保校企双方在利益层面实现深度绑定,从而推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深度融入与高效参与。




发布于:2024年10月18日 08:55:0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