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已经变成表演能力比赛了吗?
就在最近,中国教育报发布了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赛后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参赛选手对比赛的整体设计表示认可(90.22%),显著提升了教学能力(93.48%),开拓了视野(88.99%),有力地引导了教师重视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84.13%)。可以看出教学能力比赛在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比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备赛投入失衡、赛教融合不足、教学能力存在短板等。
相信各位有参加过教学能力比赛,或者浏览过于教学能力比赛相关内容的老师应该都知道,对于教学能力比赛,一直有观点认为参与教学能力比赛占用了老师太多的教学时间;参加比赛只是为了评职称,对教学没有任何意义;比赛的性质从教学变成了表演等等。会出现这些观点,正是说明部分参赛团队的备赛投入失衡,使得比赛的初衷与最终呈现的效果之间出现了偏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比赛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引导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指导并推广一套合理的备赛时间指导原则,确保备赛工作不会侵占教学时间,让赛事回归教学本质,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够提升教师比赛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活动中。同时还应当鼓励教师将比赛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实现教学与比赛的互补,不能在比赛结束之后继续使用原本的教学方式。
此外,教学能力比赛不应该仅成为教师评职称的工具,它应当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平台,不同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教学心得,切磋教学能力。我们需要对教学能力比赛的目的重新定位,不能只看到它功利的一面,还应当强调其对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正面影响。
对于教学能力比赛是否变成表演比赛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部分参赛团队在赛教融合方面还不够深化,比赛的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使得比赛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表演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教学能力比赛的组织者、各大职业院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设计出既能够展示教师教学能力,又能够反映教学实际的比赛项目。
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教学界的“奥林匹克”,是一项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比赛出现的问题以及负面的观点,我们应当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确保教学能力比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带来更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