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出现这些误区,很可能会害了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存在,每个老师都会以它为核心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但是,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官网刊发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妮娜·鲍威尔和副教授瑞贝卡·瓦尼克的文章《“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种不友善哲学》。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表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虽初衷较好,但实践中常演变为学生满意度被置于教育目标之上,反而使学生无法获得高等教育本应提供的丰富学习经历,实际上对学生并不“友好”。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在直接的知识传播过程中通过被动吸收信息来获得和理解知识的,而是通过经验和社会互动,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相融合,进而理解和建构知识的。
在鲍威尔和瓦尼克看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有利于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而根据学生各自偏好和需要来设计课程,更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再加上如今科技进步,更加先进和多样的学习工具不断面世,学生获得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更多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一种“行业真理”。但是,如果这一理念被不当应用,不仅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还会伤害学生的自身利益和教育的社会价值。
随着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的满意度就开始被许多高校普遍视为教学效果好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甚至要求教师尽量配合学生,如果学生觉得考试压力大,学校就减少考试。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学校就选择难度较低、篇幅较短的阅读材料。有些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教师就为她们提供无需讲话的其它参与方式等情况。这种一味迁就、讨好的行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但是教学效果却没有随之上升。
鲍威尔和瓦尼克表示,积极回应学生的诉求、贴近学生的喜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的满意度与实现教育目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只是给予学生即时满足、照顾她们当下的感受,这其实是在否认学生的成长潜力。
在这种扭曲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机,只需要机械地完成大量简单明确的任务,却不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又学到了什么,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学习知识或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不对学生的问题提出批判性意见,学生就得不到改进所需的必要指导,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无法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对学生的赋能应体现在激发自我效能、锻炼自我调节能力上,而非让她们认为别人理应关注并满足自己的需求、替自己解决问题。这剥夺了学生的个人能动性,且一旦预期落空,学生很容易出现受害者心态,变得更加被动。
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上涨的大学生人数让“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并不能够完美覆盖到每一个人。一个课堂上的学生数量可能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一名教师需要面对多个班级百名学生,依据每名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来“定制”课程及评估手段是很难实现的。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为毕业后的生活做准备,她们必须认识到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处在更大的集体环境中的,这要求个人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个人。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人们不能因此指望尚未接受过完备高等教育的学生准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学。同样,人们还应该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人若想朝正向变化,实现真正的成长,积极反思和自我批评不可或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获取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帮助她们发挥潜能成为更完善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可能会出现的误区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有关“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容,欢迎搜索众师云社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