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及申报指南——线下一流课程

14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教育部将在2023年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类型共有五种: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本文将介绍线下课程的申报,供各位老师申报新一批一流课程参考。


线下一流课程申报并不是简单地将之前的“精品课程”再次申报。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不仅仅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它的目标是起到示范和辐射推广的作用,为其他课程树立榜样,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对于线下一流课程的申报,除了要满足精品课程的上述要求之外,还需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效果等诸多方面。课程申报者需要充分考虑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如何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申报者还需要阐述该课程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以及它对于所处专业或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因此,线下一流课程的申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之前的申报过程,而是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课程的内涵和特色,并按照新的评审指标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这需要申报者对于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理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课程特色和教师教学水平作为重要考察内容


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为主要评审指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审指标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综合评审占80%,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占20%。


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我们从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来看,精品课程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内容图片

评审指标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在提交相关材料时的重中之重。毕竟,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为了全面评估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审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


精品课程申报中更多内容关注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教学研究、教学获奖等信息),因为这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分。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宏观的描述,申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反观一流课程的申报材料,申报书的内容相对简洁,只有3000字左右。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线下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

内容图片

课程目标:专注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目标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课程目标必须对应国家行业专业的发展需求。

内容图片

课程团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OBE的教学理念(产出导向、目标达成、持续改进)。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四个要素。一流课程的评审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此次也突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设计的融合。

内容图片

课程内容的高阶性,高阶性从课程思政的全覆盖、课程内容的四新、四性、四融合等方面体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内容图片

教与学发生改变体现在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学理念呼应),同时需要在教学中融合数字化教学工具,体现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型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在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融入感、获得感,这一点也在课程的改革成效中体现。

内容图片

课程评价注重:多元化、过程性等,同时我们关注课程考核的挑战度,对应评审材料的考试试卷或考核内容,另外也会查看学生的成绩分布(如:平均分)。

内容图片

课程的改革成效关注学生、自身、学校及校外的认可。


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更关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模式改革,首先从整个评审指标来看,一流课程关注到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目标、内容、活动、评价,这是从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关注课程的质量。

内容图片

同时,我们在材料准备方面也可以看到,线下一流课程需要提交申报书之外还需要提交一系列的附件,这些附件包括:


1. 课程负责人的10分钟“说课”视频(必须提供)

[含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课堂或线上或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特色、教学效果评价与比较等。技术要求:分辨率720P及以上,MP4格式,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视频中标注出镜人姓名、单位,课程负责人出镜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2. 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必须提供)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3. 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4. 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5. 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6. 最近两学期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仅混合式课程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7. 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选择性提供)

(课程负责人签字。)


8.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选择性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9. 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选择性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10. 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选择性提供)

(完整的一节课堂实录,至少40分钟,技术要求:分辨率720P及以上,MP4格式,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教师必须出镜,视频中需标注教师姓名、单位;要有学生的镜头,并须告知学生可能出现在视频中,此视频会公开。)


11. 其他材料,不超过2份(选择性提供)


以上材料均可能在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这里的材料每一份都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一流课程在评审中需要深入“课堂”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堂评价等。


我们从申报的要求来看,在一流课程申报中需要提交: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而课程建设应用情况包括: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也是课程在实施中的改革路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效果等)。而这部分内容与评审指标的观测点一一对应:

内容图片

从评审的流程来看,一流课程评审与精品课程评审的流程差不多,均为“线上评审+现场会评+线上公示”。


针对一流课程的评审,教育部增加了线上的格式审查,会对老师们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


首先是否决性指标,系统自动审查+专家在线评审会根据申报书及附件内容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否决性指标。

课程资格——非本科学分课程

课程资格——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课程资格——课程基本信息有明显不一致

课程资格——申报材料不齐备,缺少必须提供的关键材料

教师资格——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

教师资格——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课程内容——申报材料无法支撑课程内容,教学无法实施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涉密

造假、侵权——申报材料造假

造假、侵权——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


从以上的否决性指标来看,在评审一流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是学分课、教学团队需要上讲台授课、课程信息需要提供教务系统截图。这样就避免了之前在申报精品中的团队包装问题(名师、院士领衔,但并不出现在课表中或未给本科生授课是适合作为课程负责人申报一流课程的),同时也避免了多门课程打包申报(不同学分、不同教学内容的课程包装成一门“大课”或“硬课”申报一流课程不太合适)。


我们在准备申报线下一流课程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原来的“精品课程”重新申报一次,因为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变,一流课程关注一门课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中重点考察课程的“两性一度”即: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课程考核的挑战度。


主要观察点


课程思政: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


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是多元的、综合性的、过程性的和非标准化的。这些方式和手段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课程考核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以上就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及申报指南——线下一流课程的申报指南了,更多的申报指南请参考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3年11月08日 15:45:3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