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Net9一起发布的C#13带来了新的特性为:field keyword。 field 关键词 特性是指在属性(Property)的上下文中支持使用 field 关键词来引用属性背后的字段。 例如: 我们在类(class)里面定义属性,一般的写法为: public string Age { get; set; } 当我们需要对这个属性进行一些自定义的时候就需要写成: private int _age; public int Age {    get => _age / 2;    set => _age = value * 2; } 而我们使用filed关键词来改写的话就可以简化成: public int Age {    get => field / 2;    set => field = value * 2; } 这里的 field 就相当于那个 _age 字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声明一个属性了。 使用 field 关键字可以在定义属性时直接声明一个私有字段,而不需要显式地定义一个私有字段和属性。使代码更加简洁和易读。
收藏
0 评论
一、“岗课赛证”的核心意义及整合原则1.核心意义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现代教育理念与思想,遵循既定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一系列相对固定但又不断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规范及评价体系,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综合性过程。“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联结产业、教育、竞赛与认证四大领域的桥梁,展现出多元化、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的特点,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举措。多位权威专家,包括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等,均对“岗课赛证”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达成共识:①在“岗”的层面,它被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基石。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必须紧密围绕岗位需求、职业规范、工作流程及能力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确保教育内容与职场实践紧密相连。②“课”则构成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课程内容需趋向工作化、模块化,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融入前沿知识、技术、工艺及方法。同时,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完善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学效果。③“赛”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尺之一,其内容与标准既源于教学又高于教学,能够有效驱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竞赛成绩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与教学水平,还促进了科研、教学、学习与改革的良性循环。④“证”则是课程学习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证明。通过课证融通,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拓展其就业与创业的能力范围。综上所述,“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职教理念下的“岗课赛证”“岗课赛证”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生产劳动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统称,是一种具有鲜明企业行为与经济行为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产业结合,才能更好彰显其类型特色。将职业教育拆字解读,可以深入阐释其本质特征:①“职”意指职场、职能、岗位,新时期下培养的人才只有一技之长是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而一岗多能和一职多岗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②“业”意指产业、企业,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形成的技术经济关联,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③“教”意指教师、教材、教法;④“育”意指人才培养及成效。从上述阐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就是要围绕产业链,通过三教改革,优化人才培养链。“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与职业教育内涵高度吻合,通过对接整合、重构再造、转换转化等融通机制,促使校企合作的纽带更加紧密。3.一体化原则实施“岗课赛证”新模式,必须四维联动、统筹兼顾,遵循融会贯通的一体化原则。一体化的英文integration源自拉丁文integratio,意指更新或修复,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岗课赛证”是以育人为本构成完整的综合育人模式,遵循市场逻辑、育人逻辑、竞赛逻辑和标准逻辑,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对传统教学进行某种程度的修复和匡正。从逻辑上讲,“岗”具有本源性,要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纲要,而“课”“赛”“证”皆具有衍生性,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缘岗而建、随岗而变。通过对接岗位标准、分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点等,运用恰当教学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赛”是技能培养的强化和升华,“证”是学生全面认知职业要求、提升职业能力的显性路径,也是职业教育育人成果的初检。遵循一体化原则的“岗课赛证”融通,内容要素相融相济,岗位标准和学习内容衔接融合,充分彰显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使专业群建设有精度,产教融合有深度,人才输出有认可度。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优化路径近年来,某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建院”)依托省级建筑骨干职教集团,探索多维度产教融合,践行“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育通道。1.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赋能资源重构职业院校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要立足学校和专业定位,以岗位需求为起点,依托国家教学标准,参照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整合行业企业各类资源,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建院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用系统思维统筹各发展要素,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①“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1新版)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要求设置;②“课”符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并以此完善培养方案;③“赛”主要指教育部职业技能大赛及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④“证”主要是教育部X证书、人社部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技能证书。建院结合各种证书及建筑类技能大赛对于技能的要求,细化分解教学质量标准,科学设置教学模块,增补实践赋能型课程,构建能力对应框架和能力融通框架,分层分类推进,逐层递进深化。2.依托三教改革,推进课岗跨界融合具有跨界、跨行、跨域等类型特征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三教改革特色有直接的渗透力。第一,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岗课赛证”的核心就是课程,课证融通、课赛融通,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建院聚焦建筑类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基于岗位技能标准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课程重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教学,以职业能力为准绳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研发,推动行动导向、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实施“融岗于课”策略,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为逻辑主线,依托工作项目,构建够用、实用、应用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通晓职业规范、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会操作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原则,融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企业的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于教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推进“以课促岗”行动,以教法革命引领学法革命,推广“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普及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提升岗位实战能力,促进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良性循环,促进职业教育的提质赋能、增值增效。第二,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岗课赛证”融通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必须将立德树人、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教材,同时加强教材建设与企业的协同联动,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任务相结合,对照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规范与标准开发新型教材,形成可操作的各个教学模块,保障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需求的高度匹配。第三,教师是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重要角色。建院实施双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师职能的5个转变,即从知识占有者转为知识整合者、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指导者、从课程执行者转为课程开发者、从作业布置者转为资源汇聚者、从正误裁判者转为意见交换者。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4种能力。此外,根据自身情况创新教师培育方法,创新校企人才交流互动机制,组织教师到优质高等院校观摩学习,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技术创新、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工作,以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3.集聚技能大赛资源,深化课赛融通职业类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实际由官方组织的竞赛活动,重点检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岗课赛证”融通的过程中,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树旗、定标、催化等重要作用。建院将技能大赛与教学结合,与企业协同完善赛教融合方案,提高竞赛的普惠率。一是提升竞赛软资源的普惠度,鼓励教师将精心制作的赛项相关文本资源、视频资源等融入教学,并将这些宝贵的软资源作为教学典型案例推广使用;二是将课赛融通落到实处,依托赛项标准完善教学标准,依据赛项前沿动态制定教学新要求,围绕赛项任务优化教学项目,借助赛项评价推进教学评价改革;三是充分利用竞赛购置的设备,将其转化为教学设备,提升赛项硬设备的利用率;四是通过备赛参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有突破性提升,同时将竞赛心得、规范、知识等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4.遴选职业证书,完善育训并举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是鉴定技术技能人才是否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凭证之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中的重要节点,也是落实“岗课赛证”融通的关键环节。“岗课赛证”融通离不开横向拓宽、纵向拉伸的育训结合模式,高职院校要坚持德技并修、能力递进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同向同行关系、教育教学与技能培训的相辅相成关系、一专与多能的相生相长关系,推进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的课证融通,推进构建企业、学校、社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立体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院探索“岗课赛证、四方联动”的一体化技能培养体系,通过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迭代递进等教学实施,全面提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同时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遴选并合理推进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对接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教学资源,推进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5.深化融合范畴,强化一体化育人成效“岗课赛证”融合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化的培育工程,它要求以全局视野、递进策略、多元协同、紧密联动及创新融合为指引,推动其一体化发展。为此,需构建院校统一规划、部门间协同合作、院系主动推动及全员积极参与的跨部门一体化运作机制。此机制旨在拓宽职场与教育场的融合边界,以“融合”为核心脉络,“课程”为关键节点,将“岗位”、“竞赛”与“证书”要素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多元素、多模块的相互渗透与同步提升。在课程设计上,需完善从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再到综合技能的层级递进体系,确保“工学一体、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切实贯彻。同时,要探索并建立一种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强调人才共同培养、资源协同建设、过程联合管理、成果共享利用及责任共同承担,以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并加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此外,还需努力减少在推进“岗课赛证”四维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与冲突,通过深化多元整合、横向与纵向交叉融合以及联动实施的方式,构建更为高效、协同的工作新体系,从而确保一体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收藏
0 评论
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思政评价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课程思政评价难一直困扰着众多高职院校。本文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五大破解之策,旨在帮助高职院校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提升教师人才培养意识、能力和水平,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一、理念导航,凝聚评价共识 在督导评价中,督导受托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部门,其评价结果不仅对教师个人教学总体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和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同行评价中,因所教课程所属专业相同或相近,同行评价意见一般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将同行评价视为教师间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过程,能有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集评价主体和客体于一身,一方面参与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推进自我反思与成长。在学生评价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样本”,因而是不可或缺的评价主体。因此,针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须分级分类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专题培训和研讨,凝聚评价共识。 二、赋能增值,校准评价目的 工作绩效评价目的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奖惩为主要目的,是一种注重结果而较少关注过程和条件的威慑性评价;二是以提高评价客体认知能力为目的,在充分掌握相关要素信息、能以此准确预见行动者未来行为的认知性评价;三是建立在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价值观、期望与组织目标一致基础上的认同性评价。 笔者认为,以“认知性”和“认同性”为前提、以赋能增值为目的“找不足”,能有效激活行动主体的内驱力,变“不敢落后”为“不甘落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人才培养意识、能力和水平,应改变粗糙管理主义和经济市场主义思维,以赋能增值为目的,既要关注教师课程思政有没有、对不对,又要考察其会不会、能不能、准不准,还要在欣赏、包容和对话协商中,激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自我激励、自主发展内生动力。高职院校应健全“三全”育人机制,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创造良好条件。如,由相关机构分工合作,协同开展课程思政重点难点研究、共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和“种子库”建设等。尤其应强化二级学院主体责任,组织专业教研室搜集精选贴近课程的思政经典案例、名人名言等元素,开展教材(讲义)编写和教法研究交流。 三、锚定目标,架构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对教师课程教学具有规范、准绳和引领作用,也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应以《指导纲要》为指导,探索并不断完善各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评价标准,扎实推进二级学院与公共课教学部门合作,以专业(群)为单元,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起,明确各类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四、强化过程,拓宽评价范围 以“一课时”为据考察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必然会强化教师对‘一课时’微内容设计的精致化追求,崇尚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处理和教学秩序的精准化预设,深陷效率至上的工业化思维漩涡,形成教学设计的‘微陷阱’,这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追求背道而驰”。故此,笔者认为对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评价应考察其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一是课前教学整体设计。主要看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是否符合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共性要求、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层次个性特质、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价值认知认同规律、教学进度安排是否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二是课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主要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及适时适度,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中的学生参与率、课堂提问的准确性和是否简明扼要,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尤其是矫正性评价)如何表述,等等。三是课内外教师的言行举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时上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守时的良好习惯;着装得体和必要的上课仪式,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尊敬师长;上课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整理好讲台、教室,有利于强化学生“5S”职业意识,等等。这一考察评价需要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五、反馈调节,提高评价效益 反馈是将控制系统输出的控制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的结果返回输入端,与其给定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继而采取针对性的调节措施使之消除或减少差距,从而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过程。课程评价反馈渠道主要有二:一是评价者向管理者、管理者向决策者层层反馈;二是评价者直接向被评者反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反馈要遵循客观性、及时性和建设性三条基本原则。客观性是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汇报既要报喜又要报忧,向被评者反馈既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及时性指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共性问题集中反馈,教学管理和设施设备等环境条件影响课堂教学的,应及时向管理者和决策者反映;建设性指以赋能增值为目的,对教师个体和学校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高职院校及其二级学院要用好评价结果,实现以评促教,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之目的。(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5期)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收藏
0 评论
作为一名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困惑,到底数字化转型怎么去融入在教学中来,到底如何提升自己的数字化素养呢?
收藏
0 评论
在撰写教学能力比赛的教学实施报告时,我们还需要根据报告中不同部分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配图,而让很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配图莫过于教学评价体系图了。在一些老师看来,设计教学评价本来就有难度,更别说还要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着实是很伤脑筋。那么为了帮助各位老师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图,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设计评价图最快速便捷的方法,让你轻松做出评价图!  一、核心要素 在开始设计教学评价图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它的核心要素有哪些。一般来说,教学评价图的核心要素包括多元主体、评价过程和多个维度三方面,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讲。 1.多元主体 就是评价的主体不能只有老师,还需要有学生、企业导师以及AI助教等。老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学生则更多地是在小组互评和自评等方面相互促进学习;企业导师则可以根据行业标准和前瞻性视角对学生在课中和课后的表现进行评价与指导;AI助教则可以让评价的内容更加精准,符合实际需求。 2.评价过程 教学评价图不能只展现某一阶段的评价体系,而是应该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的。从课前的预学到课中的互动表现,再到课后的复习拓展,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应该包含评价的内容,从而能够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展。 3.多个维度 就是需要在评价图中加入除了考核学生知识和能力维度层面以外的其它维度的评价,一般来说教学评价都是注重于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和技能操作的熟练度。但除了这两个维度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素质素养维度的评价。比如说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 二、具体步骤 掌握了评价图的核心要素之后,接下来我们来讲讲设计评价图的一些具体步骤:定位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方式;分配评价权重;明确评价方法 1.定位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可以作为教学评价图的具体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从而将评价图的标准划分为以知识和能力维度为主的职业硬性素养和以素养维度为主的职业软性素养。对职业硬性素养的考核就是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和技能操作的实践情况,而对职业软性素养的考核就是考察学生在课中活动时所展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选择评价方式 确定好评价的标准之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了。我们可以把教育部所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种评价方式运用到评价图中,比如说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平台如元助教来记录学生在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数据和成长轨迹(如课前预学时长、课堂讨论次数等);结果评价就是阶段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一般以考试的形式展现(如闭卷的理论性考试以及实操考核等);增值性评价则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通过比较学生在学习前和学习后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提升来展现(如学期开始和学期末的对比);综合性评价则是整合了多种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与建议而形成的较为完备客观的评价。 3.分配评价权重 就是对职业硬性素养和职业软性素养的比分权重进行分配。一般来说职业硬性素养的比分权重更高,大约在60%-80%之间。职业软性素养的比分权重较低,在20%-40%之间。而在职业硬性素养与软性素养中,还会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而进一步细分。比如说职业硬性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占比在45%,结果性评价占30%,增值性评价占5%;而职业软性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占15%,增值性评价占5%。 4.明确评价方法 最后就是根据职业硬性素养和职业软性素养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了。职业硬性素养可以通过精确的分数量化,比如专业课程考试的百分制成绩、技能大赛的得分等;职业软性素养则可以通过达标次数来衡量,比如小组项目中团队合作的优秀表现次数、创新想法的提出数量等。 此外,针对不同的评价方式,也有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过程性评价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实时分析,为教学调整提供及时反馈;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则在学期的关键节点进行,为学生的阶段性成长提供总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在线上线下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上,如线上学习平台的投票评价和线下课堂表现的直接评分等。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评价图详解的全部内容了,文中所用到的评价图均来自众师云模板商城,想获取同款的老师欢迎进入众师云模板商城页面搜索查看哟~
收藏
0 评论
《市场营销实务》是财经商贸大类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共60学时,3.5学分,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在“韶山红、国防蓝、军工绿”学院文化育人理念引领下,对接学院“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的定位,市场营销专业形成“工商融通、专创融合”的专业文化育人理念,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收藏
0 评论
一带一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是跨境电商的世界。但是要做好产品学院就要涉及太多人力物力,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所需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支持1. 政府政策与资源倾斜   - 当地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产业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培训。  - 制定配套政策,支持校企合作、跨境电商业务开展、企业导师引入。  - 优化跨境电商相关政策,如简化出口流程、降低关税、扶持中小企业合作。
2. 教育部门支持   -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学院设置提供审批便利。  - 推动跨境电商相关专业纳入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范围。  -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立项,支持教材开发和课程设计。
二、资金支持1. 启动资金  - 用于产业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室、教学设备、场地)。  - 支持引入先进跨境电商平台的软硬件工具。2. 运营资金  - 教材开发、案例研究、实践项目运营所需资金。  - 学生海外实习、教师进修、专业竞赛的资助。
3. 企业投资  - 鼓励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速卖通)以资金或资源形式参与学院建设。  - 设立校企联合奖学金和科研基金。
三、技术与平台支持1. 跨境电商平台支持  - 引入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业务工具和系统供教学实训使用。  - 企业提供模拟交易平台和运营案例支持。
2.技术支持  - 借助企业的技术团队,为学院提供电商运营管理、跨境物流、数字营销等培训。  - 引进跨境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技术。
四、校企合作支持1. 企业参与教学  -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作为兼职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和讲授。  - 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提供真实跨境电商环境下的实践机会。
2. 就业支持  - 建立校企直通车,定向培养跨境电商企业所需人才。  - 推动企业设立就业见习计划,为学生提供实习与转正通道。
五、人才支持1. 师资团队建设  - 提供教师专项培训,增强其对跨境电商业务和国际规则的了解。  - 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跨境电商相关课题研究。
2. 学生发展支持  - 开设创业孵化项目,指导学生开设跨境电商店铺。  - 为学生提供参加国内外电商竞赛和行业论坛的机会。
六、国际化支持1. 海外市场对接  - 联合国际贸易组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跨境电商政策。  - 鼓励企业合作伙伴与海外仓储、物流企业建立合作渠道。
2. 国际交流  - 引进国外先进跨境电商案例及教材。  - 组织国际化跨境电商人才交流和培训项目。
七、产业生态支持1. 物流与供应链支持  - 推动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提供仓储、运输案例教学支持。  - 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如仓储管理系统和物流模拟软件。
2. 跨境金融服务  - 协调与跨境支付平台(如PayPal、Stripe)合作,为学生提供金融实操学习机会。  - 开展外汇结算和国际支付知识培训。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校企合作和国际资源对接,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才能快速发展,成为培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平台。
收藏
0 评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和体现,以确保材料的规范性和可验证性:1. 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 提供举办方(高校或企业)内部预算的相关文件,例如:   - 财务预算审批单;   - 资金划拨决议文件;   - 内部资金审批会议记录;   - 资金投入计划表。  - 证明文件中需要标明具体用于产业学院的金额、用途和划拨计划。2. 实际资金到位证明  - 提供银行转账凭证或资金到账凭证,明确显示资金来源(举办方账户)和流向(产业学院账户)。  - 若资金尚未实际到位,可提供计划拨款时间表或承诺函。3. 资金使用计划或预算明细  - 提供资金使用的详细计划表,包括分配到具体项目的金额、用途及预计支出时间。  - 确保计划表中内容与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和申报书中说明的方向一致。 4. 举办方承诺函  - 举办方可出具正式的承诺函,明确表示将投入多少资金,并附上资金来源及用途的具体说明。  - 承诺函应加盖举办方公章,并由法人或负责人签字,具有法律效力。5. 举办方相关财务证明文件  - 如果可能,提供举办方的财务报表或专项资金报告,证明其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支持产业学院建设。  - 证明文件可以是年度预算报告中的相关部分,或专门为该项目编制的财务数据。6. 已支出费用证明  - 如果已有部分资金投入产业学院建设,可以提供已支出的相关佐证材料,例如:   - 支出发票;   - 合同付款凭证;   - 供应商收款确认函。7. 其他支持性材料  - 举办方过去对类似教育或产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佐证材料,以说明其具有支持相关项目的能力和经验。 注意事项:1. 材料真实性:确保提交的材料真实有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2. 与申报书一致:资金投入佐证材料的金额和用途,应与申报书中的预算数据完全对应。3. 格式规范: 所有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确保格式规范,内容清晰。4. 补充说明:如某些资金尚未实际到位,可以在申报书中附详细说明,解释资金到位时间及保障措施。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全面展示举办方的资金投入实力和具体落实情况,增强申报的可信度和成功率。
收藏
0 评论
在职业教育领域,第三方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估机制逐渐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深入探讨了第三方评价的实施路径,包括评价的发起、利益相关者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以及评价报告的运用。旨在实现教育评价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有效性,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一、第三方评价的发起——磋商与购买 第三方评价的确立,本质上是社会委托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机构二次委托公信力较高的社会民间评价机构对评价对象实施的第三方评价。为了防止利益输送,需要避免被评价方作为“购买”的发起者,应由办学方的上级教育管理者负责寻找第三方评价机构,这样就消除了评价机构和被评价机构在契约决定权上有直接关系,防止评价机构因受被评价机构的“雇佣”而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评价机构作为代理人接受被评价机构上级组织的委托,召集所有直接与间接的利益相关者,采用“回应与建构”的方式拟定以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案,供采购方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审阅,资金与评价方案在磋商并取得共识后签订评价合约,评价遂在契约下进行。 二、第三方评价“和谁建构”——“直接利益相关者”的确立 第三方评价主体是开放的,需要寻找根据评价对象而得出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是第三方评价需要回应的主体,也是评价过程中共同建构的主体。“和谁建构”的确定需要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考量。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在评价中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关切是“评价什么”之源,也是回应的对象与建构的磋商结果。 评价实践中,代表社会民众的第三方评价在筛选利益相关者时是根据评价对象来确立的。当在评价学校“资金使用”时,学校管理者是直接利益相关者,是评价的主要对象和后续评价结果的主要承担着;师生是间接相关者,在评价中起着“佐证”的作用。在评价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时,学校和上级主管是评价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担负主要责任;师生和企业是间接相关者。当评价专业教学时,着重评价专业教学的效率,此时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即评价教师“教的如何”和学生“学的如何”;学校和企业是间接利益相关者。 这些直接利益相关者与间接利益相关者确定后,就可以召集他们根据第四代评价“回应”与“建构”理念减少价值分歧和缩短认知差距,共同“建构”评价内容。同时兼顾各级课程标准,首先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一级参照,体现国家意志和全局人才发展观。其次是参照区域内的地方课程标准,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然后是立足校本课程标准,助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最后是需要关注和回应所有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只有评价内容和方式得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回应,才会使第三方评价健康发展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第三方评价“评价什么”——资金使用与专业社会价值 第三方评价主要是回应社会与学习者个体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首先是要代表社会关注学校对资金的分配与处理,是否合理使用社会给予学校的资金,考量资金直接用于教学的占比是否合理,为资金的理性支出站岗放哨,能有效纾解学校资金使用的“一支笔”现象,为预防校园腐败建立起一道防火墙。其次是关注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可行性。为什么把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作为“核心”之一,是因为它是人才培养的“赛道”与手段,“赛道”偏了或教学不力,谈何人才培养?因此要紧扣“专业”,严把人才培养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回应社会与个体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简言之,对资金分配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校资金直接用于教学的资金占比,这种代表社会来评价资金分配的制度可以有效抵御腐败和促进教学的更快发展。对输入端专业设置的评价可以确保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评价专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回应学生和家长“求学回报”。对输出端“产品”的评价是回应社会、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因此抓住“资金使用”和“专业价值实现”两条核心指标,就能撬动整个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运转。 四、第三方评价报告的使用 第四代评价理念下的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为了管理、鉴定、奖惩,其最终目的更是在反思的基础上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人文主义范式的体现,改变师生一直作为“被管理者”的弱势地位,有效提升教育主体“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激发出内在的工作热情,而不是“被压迫下”的砥砺前行。因此,第四代评价理念下的评价结果应该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结果的内容。内容的基本结构呈轮辐状,就是有明显的圆心,加上自圆心向外辐射的若干经线。这里的“圆心”是指评价的数据分析和文字描述;向外辐射的经线是基于“数据分析和文字描述”指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发出的在具体情境下的评价建议;二是结果的去向。面向签约方、办学方和师生公布的评价报告不仅仅作为上级机关对被评价者的财政拨款、人事调动和活动安排提供依据,更是作为学校今后发展厘清精准发力的地方和促进师生的教与学。面向社会公布的报告为发挥社会监督办学的职能提供依据,为百姓选择心仪的学校提供依据,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动力。(节选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收藏
0 评论
1+X证书制度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本文将探讨1+X证书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分析该制度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在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1+X证书制度的本质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一个新事物,是“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和结合国家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是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迭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 第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多地接入国际性。部分国家通过资格认证和资历框架建设,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果等效,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制度,支持证书和学历文凭同等效用,促进人才的流动,激活学习者积极性,提升国家竞争力,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出发点。 第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传承性。1+X证书制度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之上的制度改革,是在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的传承,需要在总结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等级证书建设,形成覆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沟通与并举的终身学习体系,对职业教育内部和外部形成规制和有效梳理。 第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创新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显然不是职业资格证书,后者强调职业技能的门槛准入性,前者强调职业技能的等级性;也不同于国外的资历证书,更加强化“1”这个学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强调“X”社会化评价,真正实现教育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耦合。 二、1+X证书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对院校提出的要求是“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 分析整个制度,结合专家对1+X证书制度的解读,可以挖掘出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一、希望通过1+X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1+X证书制度运行的逻辑是通过课程模块的延伸,实现从课程到技能的转换,满足行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通过1+X证书制度蕴含的“强化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可以解决职业教育质量建设迟迟不能满足企业行业需求的问题。 第二,1+X证书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在通过1+X证书制度破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通过“X”实现沟通和衔接。1+X证书制度回应了行业能力需求,为更贴近职业教育本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1+X证书制度蕴含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训室建设等系列举措,是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变革。在教材上,1+X证书强化新工艺、新技术等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体现,需要在教材建设上形成新的机制,支持1+X证书制度的运行;在教法上,强调职业真实任务的训练,可以引导职业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技能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等加以落实;在教师层面,更强调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这就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过程、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8期)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