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获奖作品的共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秘诀在这

1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借鉴前人的方法是快速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参加教学能力比赛也一样,通过借鉴前人的获奖经验,来规避一些易错点,提高自己的作品质量,可以提高获奖的几率。今天就总结一些获奖经验,为大家参赛提供一些技巧。

注重教学理论提升

教学理论知识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参赛教师对参赛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还可能是现场答辩时被评委提出的具体问题。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参赛教师仅注重实践经验而缺少系统的、严谨的教学理论学习,导致作品问题突出。因此,参赛教师应对教学理论进一步学习研究。

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中,主要是对教学规律、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学习。一些系统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景学习教学理论”等,也需要老师们具体研究学习,因为这些是决赛答辩时可能会被评委专家问及的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学习理论,教师可以更好的理解学生、选用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内容图片

具备职教类型特点

参赛作品是否具备职教类型特点是评委评定作品的重要参考因素。专业课程类参赛作品要做到突出职教类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参赛内容是否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双元育人”“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等特点,是否体现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否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采用了职教特性的评价模式,是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是否实施了项目式教学,是否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

同时,参赛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反映相关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只有参赛作品兼具职教类型特点又有符合时代发展特征才能经得起推敲。

课程系统化建设

一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内容定位准确且结构合理的课程,是参赛作品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基础。比赛方案中要求,在提交的材料中明确参赛内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联,以及整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做到这一点,需要参赛教师对所选的课程做系统化建设。

大赛方案还要求: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这些具体要求为新时代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原则、课程标准、教学标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备赛教师对参赛内容设计、设施的过程,也是对一门课程系统化建设的过程。

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然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参赛作品是否具备创新性也是评委对参赛作品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可以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教学手段的新颖、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可以体现在课程标准产业标准的对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全过程信息数据的采集、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独特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的构建、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除此之外创新性还可以体现在专业化学习环境的打造、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形式的组织与实施等多个方面。

所以,备赛中,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多个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创新与改进。

内容图片

不断反思教育本质

“教育”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性。教育是修人道,修自然之道,进而涵养人的精神的过程;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特点,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材施教,最终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所以,参赛作品不仅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要体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形式的组织与实施,更有重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个人认为,好的教育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在不断反思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参赛教师应紧密结合教育的时代特点,使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设计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像从前一样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在对参赛作品设计时,应以信息技术的变革为动力,积极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践行“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是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关乎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三者的改革发展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改革效果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能力比赛是“三教”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与“三教”改革完美联结,促进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新赛制下,参赛教师要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参赛老师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同时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教学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能力、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能力、一次课的教学设计能力、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能力;其次,还要有准确的教学分析能力,教学考核、评价及教学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文稿的撰写能力、与时俱进的业务能力,以及决赛现场模拟讲课时的展演能力、答辩时灵活自如的应变能力:最后,作品中还要体现教师的教研科研、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以及视频录制、形象设计等多方面能力。

所以,全新方案下的教学能力比赛,是对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的全方面考察。教师只有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在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内容图片

“工匠精神”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书育人的特殊“工匠”鲁迅曾说“教师根植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教书育人也就成为了普通的劳作,这样的教育难以达到升华学生灵魂境界的功能。因此,教师要有“爱人”之心,以滋润学生心田,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及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以担当起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成长与技能培养者的职责。所以,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参赛作品的内容与细节呈现都要做精细化设计。

首先,针对作品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师从宏观上着眼,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特点思考问题,一方面体现教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高尚品格、宽阔视野,另一方面体现对学生积极意识形态的引领。

其次,作品细节的设计与呈现是很多作品最后胜出的原因。参赛作品文本中字、词、句及标点的准确,教学课件中字号、色彩的舒适,视频拍摄中镜头推拉摇移的到位,教学环境设置的专业化,以及电脑数据线摆放的规整等细节,都需要给予重视。作品中对细节的处理可以体现参赛教师是否具备严谨的态度。

发现、提升、战胜自我

备赛的过程是漫长、艰辛而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参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各方面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瓶颈期,导致备赛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放弃的想法。所以,需要参赛教师具有战胜自我的意志力,只有不断战胜自我,才能一点点提升自我,才能一步步走向赛事的终点。

探索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科学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艺术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5年04月08日 10:18: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