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多元教学模式

1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域之下,学习绝非单纯的知识吸纳过程,学生必须深度融入学习环境,借助亲身实践与真切体验,自主搭建知识体系,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理解。该理论着重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他们立足自身过往经验,敏锐捕捉问题,并运用所学探寻解决方案,以此全方位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探究水平。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分享源于建构主义理念的五种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是:直导教学模式,教师直接呈现知识核心,引导学生快速切入学习要点;讨论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知识理解;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于亲身体验里感悟知识真谛;问题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掌握知识运用技巧;情境教学模式,创设逼真情境,助力学生仿若身临其境般理解知识内涵与实际应用。

 

01

直导教学模式

 

直导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之下,它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操作流程。

 

一、直导教学模式的含义

 

1、传统式直导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直导教学模式是老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习者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老师讲课。这种方式就是老师讲授,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直导教学法有时也称指导教学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也是传统教学法中最经典的一种教学法。业界通常把直导教学法归纳为传统教学法,即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法。

 

“直导”的意思就是老师直接指导学习者,体现了“老师为主体”的特征。

 

如果结合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直导教学法进行改良,完全可以用在建构主义教学中,事实上,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2.建构式直导教学模式的含义

 

基于建构主义的直导教学模式道循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模型:老师提供标准和要求,学习者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建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提供标准和要求,同时引导学习者建构;学习者在老师的要求和引导之下,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建构。这样真正体现了“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为主导”的“双主”模式。

 

因此,直导教学模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老师设计结构,学习者开发内容”或“老师设计结构,学习者完成建构”这样的方式。

 

二、直导教学模式的特点

 

直导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特点:

 

1、结构良好

2、流程清楚

3、效率高

4、协作紧密

 

1.结构良好

 

直导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其知识结构是良好的,并具有成熟的标准和规范的结构,是相对比较规范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像ADE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其知识结构和要求已经标准化和规范化了,也适用这种教学法。

 

2.流程清楚

 

这里指的是教学的流程和程序很清楚。由于其知识结构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那么根据这些内容设计的教学流程也就相对清楚和简单。这些流程已经形成了某种模型,而模型也就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按照这样的操作流程,实施教学。

 

3.效率高

 

因为知识的结构是规范化的,操作的流程也是标准化的,所以教学过程就更容易推进,也可以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协作紧密

 

直导教学模式道循了最简单的原则,老师设计结构,学习者完成内容。即学习者在老师提供的标准流程中,依据知识的结构化进行建构。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习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通常,在直导教学法中,老师和学习者所占的时间比重是1:1,也就是各占一半。这点和传统教学也是不一样的,传统教学中老师所古时间比重至少在70%以上。

 

大家可以看出,直导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最为接近,最大的变化是由“老师讲+学习者听”变成“老师讲+学习者做”。

 

那么“老师讲+学习者做”又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接下来,就开始阐述直导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三、直导教学模式的操作

 

直导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接近,步骤也相对比较简单,这个模式其实和SSCE模式是非常的相似:

 

1、呈现

2、调控反馈

3、评估

4、实操

 

1.直导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1)第一步:老师呈现

 

即常说的老师讲解,包括概念、理论、知识点、流程、规则、要求、标准、注意事项等。

 

老师讲解的部分是基础,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多采用互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参与,并且明白老师的意图。

 

(2)第二步:学生演练(实操)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探讨、演练、练习和操作。这一步应该作为重点,真正让学生建构。通过实战的方式体会和掌握其中的要点。同时,老师要积极地引导、辅导学习者参与,督促大家更好地建构。这一步也是协作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

 

(3)第三步:点评评价(评估)

 

这一步是指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点评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也叫过程评估,是指对学习者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的评估,同时提供引导和调试。总结性评估是指学习者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后进行的评估。这个环节也是必需的。

 

(4)第四步:调控反馈

 

调控和反馈是老师和学习者的双向互动活动,而且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这个环节处在学习的中心。前面的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老师和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调整、反馈、改进。

 

这也是确保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老师和学习者始终交织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确保目标的实现。

 

2.直导教学模式操作的注意事项

 

直导教学模式是一种最常见、也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它既可以用于传统的教学,也可以用于建构主义教学。所不同的是,用于建构主义教学,学习者参与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都要增加。最重要的是老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要更多地让学生建构。


内容图片

 

02

讨论教学模式

 

一、讨论教学模式的含义

 

讨论教学模式,也称研讨教学模式,是指围绕某个主题,运用深入的讨论、交流、探究、辩駁、反思等,找到解决方案并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讨论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中心和主体,通过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建构。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是运用教练、引导促动、催化等技术,协助学生完成建构。

 

讨论教学模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所以通常大家说到“建构主义教学",想到的就是讨论教学模式,为了更强调“学习者为中心”,讨论教学模式更多被称为“讨论学习法”",这个说法也更容易理解:学习者在讨论中学习、成长、建构。

 

讨论学习模式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的,属于更高的层级,包括了很多具体的、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现在风靡全球的、在国内最近几年异常火热的学习法——行动学习法,就是一种讨论学习模式。

 

二、讨论教学模式的持点

 

a、结构不良b、深入探讨c、形式多样d、跨界协作

 

1.针对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

 

首先,讨论教学模式解决的是结构不良的问题。

 

所谓问题包括三个因素:“A"(现实状况),"B"(目标状况),“C"(解决方案)。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指:要么"A"(现实状况)不清楚,要么“B(目标状况)不清楚,或者“A”和“B”都不清楚,那么由“A"到“B”的路径和方法即"C”就是多样的。

 

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倡导的基本思想:因为问题的结构是不良的,所以存在多种解决方案;因为学习者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可以选择和认同不一样的方案。因为人是靠经验学习的,而一个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大家协作学习。

 

因此,建构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至于那些结构良好的问题,其实也就不一定需要用建构主义式的教学。当然,为了让学习者更能理解和掌握,可以用直导教学模式,既能让学习者建构,还能提高效率。

 

但是对于结构不良的复杂问题,一个人的经验阅历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作为一个主题做专门的、深入的研讨,通过集体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生活中最常见的“脑力激荡”、“头脑风暴”其实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

 

人才培养、部门绩效、业务发展等都可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都可以运用过论教学模式。对于个人来讲,个人的发展规划、婚姻家庭、投资理财等都属于结构不良的题,也可以运用讨论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讨论数学模式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工作、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甚至买车、买房之类的问题也是可以的。

 

针对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这是讨论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特点。

 

2.深入探讨

 

因为讨论教学模式针对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而结构不良也就意味着三个方面存在不清楚:“A"(现实状况),“B"(目标状况)及由“A"到"B的途径即"C"(解决方案)都存在问题。针对这几个方面可能都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研讨,并且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来解决。

 

这也是讨论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建构主义的各种教学法都会涉及讨论,如各种学习活动都需要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教学模式的深入研讨的表现主要是:

 

第一、讨论贯穿始终。

 

即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讨论中进行的。

 

第二、讨论时间较长。

 

为了讨论的深入,就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通常的讨论教学模式,至少是半天的时间(3小时,更多的是一天、两天,甚至更长)。

 

第三、多角度进行。

 

只有一种方法、只朝一个方向的讨论不是讨论,而是论证,真正的深入讨论是需要多个角度、多个领域和不同的视觉和看法,是需要跨界参与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全面。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相对其他的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的内容更加深入。

 

形式多样指的是讨论学习的方式和形式非常多,讨论教学模式是深入。

 

3.形式多样

 

形式多样指的是讨论学习的方式和形式非常多。讨论教学模式是深度讨论,因此,要更多的方式和方法、工具和模型。因为讨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样的问题就需要不一样的方法,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就诞生了各种讨论工具、各种形式和具体操作流程的讨论学习方式,也就是各种学习技术,这些技术广泛运用在行动学习和教练技术中,如ORID、世界咖啡、团队共创、开放空间等。

 

4.跨界协作

 

协作学习是建构式学习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四个要素之一。协作学习包括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同时也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协作学习更多地强调“跨界”的协作学习。

 

前面提到了过论教学模式解决的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和解决,而每个人都是依据经验来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人聚在一起,运用跨界的思想和方法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群只会做馒头的厨师在一起讨论的问题还是如何做好馒头,其结果不过是做出了一种新的慢头,不跨界是不行的。

 

因此,讨论教学模式需要参与者的跨界,参与者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视角,才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点也是讨论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其他教学模式中,如直导教学模式,往往希望参与者有相同或相似的背景。

 

三、讨论教学模式的操作

 

讨论教学模式因为涉及具体的问题,而问题也是多样的,另外,参与者的背景也不一样,所以诞生了很多操作工具和模型。每种模型各不相同,且有些差距,因此具体的操作也是不一样的。

 

1.讨论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在这里,主要是按照讨论教学模式中通用的一种步骤(如下),供大家选择和参考:a、规则的贯彻 b、问题的呈现 C、研讨、辩论 d、提炼、总结 e、评价、转移

 

通常,一个完整的讨论学习项目需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第一步:规则的贯彻。

 

这是讨论教学模式需要强化的一点。因为讨论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如果学习者事前不知道,可能最开始并不能接受这样的方式,甚至会质疑:老师为什么不讲课?所以在开始前,要在短时间内让大家接受并且很快参与这样的方式,以吸引大家更快地投入到建构中。

 

这里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正式教学之前,把与本主题相关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规则、流程等内容先行发给大家学习,这样可以在教学现场早点开始。

 

第二、采取老师讲授的方式。要在短时间内让大家能够接受这样的方式,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呈现技巧,而这点是很多老师所欠缺的。

 

(2)第二步:问题的呈现。

 

在学习正式开始的时候,就要把讨论的问题呈现出来,这同样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和陈述能力。要在短时间内,介绍问题背景、描述问题情景、回答学生疑问、引导学习方向等。这一步可以借鉴SSCE模式中的第一个“S"”(设置),同时也可以采用AGC模式。

 

(3)第三步:研讨、辩论。

 

即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共商等,这是讨论教学模式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在这个环节,可以根据主题、学生状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研讨学习方法,因而也誕生了大量的工具。建议大家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参加相关的教学。这一步类似SSCE模式中的第二个"S"(学习),这里也不再赘述。

(4)第四步:提炼、总结。

 

即学习者参与学习研讨后,要将学习研讨的成果通过讲台呈现、图画展示、实物操作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这一步类似SSCE模式中的“C"(建构)。讨论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图式的方式,甚至诞生了一种新的“图形思维”,在各种讨论教学模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图、飞画、图形,它为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境。这正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情境和图式的完美结合。

 

(5)第五步:评价、转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讨论数学式也强调这一点。所以,在课程的最后,这是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和学生共同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修正,并将学习成果顺利地迁移到实际中,真正做到教学的落地。这个环节类似三维九步呈现模型的最后两步:巩固成果和促进转化。各位读者可以结合一起阅读。

 

2.讨论教学模式操作的注意事项

 

讨论教学模式的操作重点是学习者研讨,因此有时也称研讨教学模式。这个研讨包括学习者之间,以及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作为老师一定要克服灌输、说服学生的传统思想,真正将问题交给学生。

 


内容图片

 

03

体验教学模式

 

一、体验教学模式的含义

 

体验教学模式有时也称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学习模式等。其主要特征是,学习者在实际的体验中去感悟、理解、运用、学习、成长和建构。

 

体验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誕生以来,就广受欢迎。教学就是培养和训练,通过训练的方式来达成培养的价值和目的。

 

体验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界受人欢迎,而且这种体验的思想也被广泛运用到了综艺节目中,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

 

提到体验教学模式,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户外拓展训练,为什么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备受欢迎而现在风光不再呢?这种教学算不算体验教学模式呢?

我们来看看其特点到底是什么?

 

二、体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特点是从建构主义角度来闻述的,同样,也将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体验教学模式,其特点下:

 

a、任务驱动b、身心结合c、仿真情境d、教学转化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特点,在体验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体验教学模式重在学习者的参与、体验和运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会设计一个任务,以完成这个任务作为项目的整体推动。根据某个主题,设计某个任务,通过这个任务的驱动,来对学习者进行各个方面的考核和教学,学习者也会在完成任务中面临各种问题、障碍,并通过自我努力和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得到成长。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性和好奇性,也为了让整个教学具有趣味性,在体验教学模式中,很多时候会把这些任务设计成一个个的游戏。

 

体验教学模式中最经典的几个项目:“沙漠掘金”、“啤酒游戏”等都是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的。当然这样的游戏很吸引人,学习者也会很投入,但同时也需要老师或教练做引导,否则会让学生觉得教学就是玩游戏。在项目设计和引导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强调任务,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到游戏背后的任务,而不仅仅是游戏。

 

所以,综艺节目中的“真人秀”只能是娱乐,而不是教学,因为他们的游戏只是为了游戏,并没有呈现出游戏的价值。娱乐中成长、游戏中感悟才是体验式教学的真正目的。

 

2.身心结合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建构,就是要让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这也正是体验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优势。

 

一般的学习,更多地依靠学生的大脑,肢体接触并不多。但是要真正打人际的界限、思维的藩篱,首先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阅。这也正是很多教学开场需要进行破冰的重要因素。但是破冰式的身心参与方式,更多地放在开场,很少贯穿全场。而这正是体验式教学的魅力所在,既然要体验,那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

 

是否全身心地参与也是体验式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身心参与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图绕任务来完成,也就是第一个特点。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学习者动脑加上动手,能够更好地建构。

 

3.仿真情境

 

体验教学模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学习训练的项目具有仿真性,这正是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特征。学习者是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围绕某个任务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学习者围绕来自工作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讨,这样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即“工作一教学一工作”有机的结合。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来自工作中的实际项目,学习结束后更要在工作中运用。因此,要求教学中的项目一定与实际工作有关系。市场上真正具有体验式教学思想的不再是户外拓展教学,而是”沙盘模拟”教学,这种教学将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在项目的开发、设计及操作过程中真正运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4.教学转化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就是按照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来设计的,但是无论它再怎么精彩,它还是一个娱乐节目,为什么?根本就在于它没有学习效果的转化,他们是为玩而玩,开心就好,而不是为了工作,最多锻炼了身体。所以,这个节目不算教学。

 

因此,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转化这一点,因为不管怎么仿真,教学中的项目体验与工作还是有差距的,如果不加以引导,很有可能导致学习者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不能将其有效地转移到实际工作中,导致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玩而玩。如果教学不能有效转化,也就变成了娱乐节目。

 

所以,强调学习效果的转化不仅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是其中一个必备的环节。

 

三、体验教学模式的操作

 

体验式教学项目众多,每个项目的操作流程和环节不一样,操作细节也不样,都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里只简单介绍整个体验式教学的环节,具体到某个项目,可以做相应的增减。

 

1.体验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完整的体验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步骤:

 

项目呈现规则宣导学习体验

 

评估考核引导反思融会贯通

 

(1)第一步:项目呈现

 

将学习的项目进行介绍,这个环节既包括整个项目的设计也包括某个具体项目的设计。介绍的内容包括两点:What和why。

 

第一个:What

 

这个项目是什么,包含了什么内容,有时还需要对整个背景做一个介绍,目的是激发经验和唤醒旧知,让学习者在了解这个项目内容和背景的时候,有效地联系以前的工作、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学习。

 

如果训练的项目比较复杂,则需要对项目背景做更多的介绍,以便学习者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第二个:Why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让学习者接受这个项目学习的最终目的,防止学习变成为玩而玩,要做到为学习而玩、为工作而玩。同时对学习者的参与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习者从多个角度理解、运用和感悟。从而,确保学习过程有目的性。

 

(2)第二步;规则宣导

 

体验式教学的项目众多,每个项目不一样,流程也不一样,规则也不一样,因此要对规则有相应的学习和介绍。这里有两个要求:第一,流程本身是科学的、规范的、经得起检验的;第二,学生要接受并且遵守这样的流程和规则,这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

 

(3)第三步:学习体验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涉及学习者的内部协作学习、个人参与等。这个过程是所花时间最长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工作非常多,诸如引导大家参与、回答规则疑问、协调竟争争议、促进项目推进、激励落后的学习者等。这正是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环节。

 

这一步骤容易出现各种意外状况,老师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尤其在体验式活动中,甚至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些事情既要做好预防措施,又要做好应急反应。

 

所以,像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法一个教练通常不够,往往会设置主教练,每个小组还有带队教练,从而大家统一进行。

 

(4)第四步:评估考核

 

在学习体验的项目中,老师要通过考核和评估的方式推动项目的开展,这也是老师主导教学的重要手段。通常,体验式教学法需要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同时进行。在体验式教学中,最好的方法是两者相结合,过程中要评估,结果当然也要评估。尤其是过程评估,其竞争成绩就非常重要。

 

一旦涉及评分,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落后的学习小组士气低落,甚至不玩后面的项目了。这个时候一方面要鼓励落后小组更加努力,另一方面要在规则中设计“后门”,以便于老师根据现实状况灵活把控。

 

(5)第五步:引导反思

 

引导反思是指在完成某一个项目过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项目进行总结、反思和提炼。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引导反思,但是对于体验式学习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项目虽然来自工作,具有高度的仿真性,但毕竟与实际工作还是有差异的。同时,由于很多项目有游戏化的色彩,学习者更多投入其中,为玩游戏而玩游戏,尤其涉及各个小组的竟争时,他们会更加投入,从而忘了游戏的本质是学习。因此,需要老师强化这个环节。

 

如何强化引导反思呢?

 

1)时间足够:

 

有的时候,学习者和老师往往太看重项目的数量,以为项目越多越好,而往往忽视了项目的质量,在引导反思分享的时候总是匆匆结束。

 

因此,需要设计足够长的时间,引导大家分享。

 

2)流程上强调:

 

要让所有的参训学生明白,这是必备的环节,也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3)规则上重视:

 

尤其要设计加分环节,即根据大家的分享情况进行评分,而且可以加大分享奖励的比重。这样,就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到分析与总结中来。运用引导反思的奖励环节,除了激发大家积极反思、谈论以外,还可以运用这样的加分来达到某种平衡,以防止各个学习小组成绩相差太大。当然,这样的平衡一定要有技巧,不露痕迹。

 

(6)第六步: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指老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教学,回归工作。涉及某个项目的结東时就可以运用融会贯通。更多的是在整个项目的结束运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教学迁移,老师要引导学习者,从教学的具体项目中走出来,将教学所学提炼出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有效地转移到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体验教学模式操作的注意事项

 

在体验式学习中,一定要尽量让学习者参与,而且要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同时要注意,由于每个学习者的背景、工作不一样,在同一个项目中,其感受也不一样,因此老师一定要切记不要给学习者标准答案。一旦给了学习者标准答案,现实中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学习者将生搬硬套,就不是融会贯通了。

 

老师引导学习者掌握的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某个答案。

 

同时老师也要记住,每个学习者遇到的是结构不良的问题,因此最好让他们自己去建构,去应对。

 


内容图片

 

04

问题教学模式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围绕某个问题,引导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共同找到解决方案的教学方式。围绕问题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共有特点,有时建构主义教学也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

 

大家会发现,前面几种教学法都是围绕问题所进行的:直导教学模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和标准,引导大家共同完成这个问题,直到实现目标的教学方式。讨论教学模式是大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模式是将问题设计成一个个项目或任务,学习者通过体验、实践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可见,所有的建构主义教学都是基于问题的教学。

 

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都有相似性:围绕问题、学习者为中心、协作学习等。那么,为什么又将问题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法单列出来呢?那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有些情境和问题是直导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因此需要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那么,问题教学模式解决哪些问题呢?

 

直导教学模式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在标准和要求都统一的情况下,需要学习来建构内容;讨论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答案,需要大家深入探讨来找到解决方案;体验教学模式是将问题设计成具体的任务式的项目,学习者通过体验的方式完成这些项目,从而掌握相关能力。

 

那么,问题教学模式解决的问题其难度和深入程度介于直导教学模式和讨论教学模式之间,这些问题既不能设计成项目的方式,也无法设计成用身心体验的方式。

 

实际上,在现实教学中,这样的问题是最多的。如人际关系问题、情商问题、生活习惯问题、操作技能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观念态度问题、知识认知问题,又包括技能操作问题。实际上,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课程,基本都是针对这类问题的。

 

换句话说,对于职业老师来说,通用管理类课程都可以设计成问题教学模式;对于一个企业内训师或教学管理者来说,很多企业内部常见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问题解决法,尤其是内部教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用问题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特点

 

问题教学模式和其他几种教学模式有相似性,同时也有以下特点:

 

真实问题包含ASK流程清楚竞合学习

 

1.真实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但是所有问题并不是“原汁原味”的问题,都要进行加工、提炼。相对而言,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更是直接来自真实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其“原汁原味”的感觉更强烈。

 

2.包含ASK

 

问题要包含知识、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问题解决模式中的问题,并不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像讨论教学模式那么复杂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包含相应的知识、态度和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提高了相应的知识、态度和能力。

 

 

 

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需要老师进行设计和加工,把与此相关的方面都融入进去。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问题。

 

3.流程清楚

 

问题教学模式的内容囊括了与主题相关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太复杂,但是依然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分析解决问题,就需要良好的流程和结构,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这就要求课程的推进结构是良好的,有着某种标准,这样便于学习者在某种既定的路径上前进,否则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最终无法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模式的结构设计有点像障碍比赛,大家组成学习小组,面对一个个障碍,齐心协力去突破,最终达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设计竞争环节,以激发大家的积极参与。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

 

1.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跟其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似,因为针对的具体问题不一样,采取的具体流程细节也不一样。但是整体思路是有相似性的,其操作步骤如下:

 

a、设计问题b、呈现问题c、学习研讨d、辩论反思e、总结评价f、学以致用

 

问题教学模式会根据问题的深浅、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其具体操作并不完全相同,但通常会遵循以上步骤。

 

(1)第一步: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对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学习者参与性不高。很多老师以为是互动技巧不够,其实不一定,关键是这些问题是不是与学习者相关。如果这些问题是学习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他们自然会参与其中。如果这些问题不是他们遇到的问题,就算他们想参与也无从入手。所以,找到问题是第一步,这也是ADDIE中的第一个环节。

 

(2)第二步:呈现问题

 

设计问题属于课程开发的环节,接下来在教学现场,就需要呈现问题。实际上这是课堂实施的第一步。老师在这个环节主要是要对问题的背景进行介绍,回答学习者的提问。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有讨论的必要,所以,老师在呈现问题时,并不是把问题述得越清楚越好。因为问题即答案,老师如果阐述清楚了,答案就出来了,这就成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而不是建构式教学。将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吧,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好。

 

(3)第三步:学习研讨

 

学习研讨是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和团队协商。问题教学模式的学习研讨环节跟其他教学法类似,这是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在这个时候主要起到引导、监控、督促的作用。记住“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两个关键点,老师一定要走到学生的中间,引导大家参与学习。

 

(4)第四步:辩论反思

 

辩论反思是指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研讨、辩论、PK,引起自我反思和团队反思,从而不断地调整、改良,直到最优的一个过程。该环节是问题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思辨”色彩。这是建构主义教学很重要和精彩的环节,也是最难把控的环节,是问题教学模式中对老师的一大挑战。

 

1)挑战一:学习者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如果老师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阐述了某个倾向性的观点,一旦遇到有D型特质的学生,可能就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挑战。应对这种挑战的做法是。表述尽可能客观,不要有太明显的意见倾向。同时,如果遇到质疑,不要解释,不要把这个质疑当作对老师的质疑,而是引导对观点的质疑,然后引向相应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PK。记住,你不是学习的“主角”,你是“导演”。

 

2)挑战二:合理引导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讨论和辩论的环节中,容易出现两个状况。

 

第一种状况:

 

大家都不参与,不讨论:就算讨论也是走过场,不够深入。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方案。

 

首先,看问题是否与学习者相关。如果问题本身与学习者没有关系,学习者当然不愿意参与。这就需要做好问题设计的环节。此时,现场需要及时调整引导学习者提出与他们相关的问题。

 

其次,要设计激励制度。通常的做法是评选优秀团队,以及用“小红花”的方式给予奖励。同时,还要设置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不要给学习者太大压力,尤其要鼓励学习者发言,并给每个发言都予以奖励。

 

记住:一定不要贬低、批评、打压发言者,就算对方说得一无是处,那也是对方的建构,也是值得尊重和尊敬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五大原则的第一原则平等,就是要求老师和学习者是平等的。

 

第二种状况:

 

参与太过激烈,把课堂变成了“战场"。

 

情境高尔夫”及“关键沟通”这样的授课现场,都会出现类似的状况。

 

面对这样太过激烈的讨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控制发言时间。通常按照“电梯时间”来做限制,规定所有发言者每次发言最多一分钟,这样也利于整体的时间控制。

 

第二,控制发言次数。控制个人的发言次数,鼓励所有人都发言,防止某个人发言太多。

 

第三,规范发言标准。要求发言遵照一定的标准格式。除了第一位发言以外,从第二位开始的发言标准是:我赞同(认可、理解、欣赏)前面伙伴的发

言,我觉得他们讲得有道理,同时呢,我说一下我的个人的建构(意见、看法想法、理解)…

 

第四,控制好“麦克风”。规定“麦在谁手里,谁发言”。而“麦克风”由老师来指定。

 

注意:在现实的操作中,很多时候第三步和第四步是连贯的,有时可以合而为一。

 

(5)第五步: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指在某个问题谈论结東后,老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和提炼。要做到“有散有聚”:学习的发言是“散”,大家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老师的发言是“聚",凝聚大家的发言精华,达成共识。这个环节对于老师来说,难度较大。既要将发言者的闪光点提炼出来,又要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老师有专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6)第六步: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后,能够把所学的用在实际中。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即强调学习的迁移,这一点跟其他几个教学模式一样,这里就不再强调。

 

2.问题教学模式操作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教学法依然是针对结构不良的问题,所以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引导大家,找到更多的方案激励大家放开思路,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同时,老师要引导大家,方案没有最好,只有合适,需要学习者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05

情境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建构的教学模式包括直导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这是最常用的四种模式。还有一种模式,就是综合了前面几种教学模式的一种综合教学模式,那就是情境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含义

 

情境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运用情境化的问题设计、系统化的内容开发、模拟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参与研讨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集合了建构主义的其他几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阶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模式发展的方向之一。


内容图片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特点

 

跟其他几种教学模式一样,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都有其相似性,如真实的问题、学习的研讨、深度的体验等,在此基础之上,情境教学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关于情境教学模式的特点,情境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a、案例情境化b、系统连贯性c、环境情境化

 

d、情境适应性

 

1.案例情境化

 

情境教学模式依然是聚焦问题,但是情境教学模式除了问题之外,更多的是由各个问题组成了案例,即将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加工成为案例。因为这些案例都取自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这些案例具有情境性,即来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情境教学的讨论和学习对象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问题,而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案例,然后由一个个的案例组成情境。

 

2.系统连贯性

 

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即这些内容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依据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关系将各个案例连接起来,组成一套完整的情境。这也是情境教学模式中情境的一个含义,也是情境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

 

在问题教学模式中,问题之间是独立、没有关系的。在案例教学模式中,虽然案例是由各个问题组成的,但各个案例也是独立的,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

 

情境教学模式的各个案例是有关系的,并因此形成某种情境,这种情境化的仿真感更强,也更具有魅力。

 

情境要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思路其实就类似电视、电影编剧设置的线索。例如,“指环王”系列以及前传“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其线索就是魔戒和其中的几个人物。

 

3.环境情境化

 

前面提到的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是在内容的设计上面具有情境化,情境教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环境的情境化,也就是仿真。体验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点。

 

学习环境的情境化主要表现为:教学现场的场景布置越来越逼真,通过音响、灯光、气味、教具、装备等营造一种接近真实生活的氛围,从而促使学习者更加投入到其中。

 

 

 

这些方面在教练技术中的全封闭教学、行动学习中的现场布置等,都得到了实际的体现。因此,它们都具备了情境教学的一些因素。同样,这也是网络游戏让人全情投入、难以自拔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学习环境的情境化,是情境教学模式的必要环节。老师在教学现场布置、教具设计、教练流程模拟等方面应该多做一些设计和运用。

 

4.情境适应性

 

情境教学的适应性就是:当教学的对象和情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该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指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当学习者发生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该有针对性的调整。

 

这也是情境管理的思想:当管理对象和管理情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其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管理的权变思想,它给传统的“管理是一成不变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影响,现在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因此,情境教学模式要求毎次教学都要倣深入的调研,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做相应的设计和调整,在课程的实施环节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三、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

 

情境教学模式相对其他教学方式来说,主要是在内容的设置上更加复杂,而整个操作流程差别不大,其步骤如下:

 

1.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a、情境设计b、先行组织c、情景呈现d、学习研讨

 

e、反思优化f、融会贯通

 

通过上方步骤可以看到,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其实和建构主义其他教学模式的步骤非常类似。相似的地方就不再重复,这里针对不同的地方进行阐述。

 

(1)第二步: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全称为先行组织者策路,是指将与当下所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正式教学前提前发放,以便于学习者更好学习。

 

情境教学模式为什么要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呢?主要是因为情境教学模式采用了情境设置,这个情境可能是某部电影电视的某个情境片段剪辑成的一个视频,如果学习者对于这个视频的背景等不清楚,那么在教学现场就无法理解这个情境。而如果现场要对这个视频做出太多的解释或播放,就会花去大量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先行组织者策路对情境做介绍。

 

(2)第五步:反思优化

 

情境教学模式采用的情境模拟性在这一步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在检测和评估学习效果的时候,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如“复盘”等评估技术。

 

2.情境教学模式操作的注意事项

 

由于情境教学模式的情境模拟性,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和认真投入,很容易“入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让某些学习者“入戏太深”,导致就事论事,无法走出具体的情境,从而在实际运用中生搬硬套,因此,老师在这里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情境,跳出教学“用”教学。

 

情境教学和极端教学最根本的区别是:情境教学是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建构与认知,其行为和思想永远属于自己,是一种强化和提升自我的行为,给外人的感觉是“这个人越来越自我,给外人的感觉是“这个人越来越不正常”。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多元教学模式为教育革新开辟了广阔天地。这五种模式相辅相成,适应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直导模式高效开篇,为知识学习筑牢根基;讨论模式点燃思维之火,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体验模式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加深记忆;问题模式激发探索欲,培养独立思考;情境模式营造沉浸感,拉近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精准把握各模式精髓,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多元模式切换中,畅享学习乐趣,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成长。

发布于:2025年04月03日 15:33: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