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简直是万能教学公式!

11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参与度不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发展。

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解决这多谢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种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长处,通过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有序衔接,推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主讲人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提供及时反馈和专业指导。而学生则通过自我驱动的学习、团队合作以及实际操作,积极投身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内容图片 一、课前阶段:问题引领,自主预习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探究,应用新知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

1.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确定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包括学习平台的使用、资料的浏览等。

3. 设计具体问题情境,可以通过案例、视频、故事等形式呈现教学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问题的实际背景,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4.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小组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5. 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预学任务,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学习预学资源、完成预学测试(或问卷)、提出问题。

6. 分析课前预测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疑点,汇总问题,调整后续教学重点。

7. 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在线答疑。

学生活动:

1. 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浏览与问题相关的资料。

2. 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基础知识,完成预习测试。

3. 参与线上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学习的内容,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4. 基于课前学习,提出小组的疑问和想法,为线下课堂小组讨论做准备。

二、课中阶段: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结合教师指导,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优化问题解决方案,并分工协作解决教学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验问题情景和实操训练,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

1. 反馈预学测试情况,对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和想法。

3. 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新学的知识来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操。

4. 安排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和实操训练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组织小组互评,帮助学生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改正。

学生活动:

1. 听知识讲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结合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优化问题解决方案。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协作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4. 展示实操成果,分享经验和心得;进行小组互评,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三、课后阶段:知识巩固,拓展延伸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作业,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任务,产生新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教师活动:

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提供指导意见

2. 在教学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资料,布置课外实践任务(纳入课程考评范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反馈作业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4. 组织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小组互评,以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5. 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活动:

1. 听取教学总结,向老师请教。

2. 完成课后作业。

3. 参与小组互评,学习他人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4. 根据讨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的拓展任务进行学习和实践,促进知识迁移。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08月27日 16:29: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