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配方”与“剧本”

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教育的广袤星空中,“教学模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指引着教学实践的方向。这个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于1972年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宝藏之门。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自80年代起,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升温,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教学模式的定义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切入,展现出其多维的内涵。有人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不同教学阶段协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系统”;有人从教学结构的视角定义,认为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特定教学思想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的范型”;还有人从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层面定义,称其为“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教学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它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既存在于空间之中,又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在空间维度上,它表现为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处理、协调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时间维度上,它则表现为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各阶段或环节的程序。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以及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共同编织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结构由七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的。例如,布鲁纳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在学习、研究、运用和构建各种教学模式时,我们应先关注其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


2.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不同。


3.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是指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其实质是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教学活动步骤。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的程序步骤及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4.师生角色: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的交往活动,包含了认知信息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交往。这种交往的价值取向、方式方法及互动与配合成为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不同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及角色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可以是专制型、民主型或放任型,这种差异是由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的特征及教学策略等因素决定的。


5.教学策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相关的教学策略,即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它是影响模式功能的重要要素。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所以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6.支持条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依赖一定的内部及外部支持条件,如教师素质、教学设备、环境、师生人际关系等,这些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

这七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教学模式的完整图景,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教学活动的独特风貌。

发布于:2025年03月22日 17:39: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