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协同育人: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要义
(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岗”,即工作岗位,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与终极指向,它明确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坐标,涵盖了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与经验等全方位要素,并随行业动态而不断演变。例如,智能制造岗位群,随着工业4.0的推进,对数字化、智能化技能的要求日益提升,岗位内涵不断拓展。
“课”,即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支撑,囊括课程设置、标准、内容与评价等维度,全方位对接岗位需求,展现高度综合性。以护理专业为例,课程体系既包含基础医学知识,又涵盖临床护理技能,精准对接医院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
“赛”,即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技能的巅峰展示与行业标杆,其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教学改革方向的指引上,更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深入的关键力量。从校级初赛到世界技能大赛,各层级竞赛构成了完整的技能竞技体系,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例,其竞赛标准代表了该领域全球顶尖水平,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证”,即职业证书,是职业准入与技能水平的重要凭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具专业性、标准性与市场性。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电力相关岗位的必备条件,其考核内容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旨在将这四大要素的相关标准、内容、过程等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构建起依岗设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以课育人的完整链条,致力于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岗”“课”“赛”“证”的内在逻辑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聚焦于强化类型特色与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这正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核心使命。四者既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为职业教育育人目标服务。
“岗”是本源,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决定了培养目标与方向。它是连接教育与职业的桥梁,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课”是核心,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将岗位环境、工作内容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真实的职业教育场景,使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实现课岗融合。
“赛”是引领,是课程教学的风向标。将大赛评价标准与训练方法融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与竞争力,实现赛课融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证”是标尺,是学习成果的权威认证。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实现课证融合,使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通过整合产业、教育、竞赛与证书资源,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社会适应性,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路径优化
为解决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内部问题,本文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校企合作,聚焦岗位需求
校企合作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石。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汇聚专业教师、行业协会与企业专家,精准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洞察市场新需求。例如,互联网专业与头部互联网企业合作,及时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课程定位,将岗位新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程内容动态更新。以家政服务专业为例,根据市场需求增设老年护理、幼儿教育等课程模块,提升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构建以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等数据为依据的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确保课程体系始终契合岗位发展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
(二)以岗定课,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优化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关键环节。全面梳理课程体系,调整或整合与岗位需求脱节或重复的课程,确保每门课程都精准对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减少传统手工绘图课程比重,增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
加强校企合作开发特色课程与实训项目,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与项目案例,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如校企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结合企业真实案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迭代,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同步。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及时引入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技能。
建立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定期反馈与调整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内容重构与升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以赛促教,提升师生专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关键支撑。通过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职业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为师生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在备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挑战,增强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师生情谊,提升育人效果。
为提升教师指导水平,学校招聘行业企业骨干、高技能人才进校指导,同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通过挂职锻炼、技术服务等形式,提升实践能力与行业洞察力,实现“引进”与“走出”双向发展,增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课赛融通,将竞赛标准、技能操作要点融入专业课程,提升课程先进性。师生备赛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可反哺专业课程教学,转化为试题库、案例库等,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四)以证代课,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将课程与证书标准对接,对比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标准,形成课程目标,并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对于课程与考证科目相同的科目,可整体以证代课,通过考证培训替代课程教学,考取证书替代课程考核,实现课证同步完成,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大部分与课程相关的考证科目,可分块以证代课,将考证要求融入相关课程,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考证案例、项目与任务,学生获得的证书可折换成相关课程考核分值,激发学生考证积极性,避免盲目考证。
(五)赛证融合,激发教育新活力
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中,“赛证融合”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将竞赛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提升技能并获得认证,提升社会认可度。一些地区尝试“赛证合一”新赛制,优秀选手可获职业资格认定证书与荣誉,成为技能竞赛新风向标,激发学生参赛热情,推动教育评价多元化发展。
这种模式也激发了行业协会的参与热情,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三、“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未来展望
(一)数字化技术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正引领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岗课赛证”模式带来全新机遇。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行业趋势、岗位需求与学生特点,为模式融合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育人。
数字化技术为竞赛提供便捷高效平台,尤其在疫情期间,在线竞赛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参赛,拓宽视野,提升技能水平。同时,数字化认证系统实现证书电子化、网络化,提高认证效率。
此外,数字化技术助力产教融合,构建数字化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共同开发课程、设计实训项目、举办技能竞赛,形成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二)“岗课赛证”模式对职业教育的长远影响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岗课赛证”模式紧密跟随行业升级与岗位变化,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缩短岗位适应期,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长远来看,该模式打破教育界限,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高效整合与共享,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向开放、灵活、多元方向发展,为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
(三)着眼长远,形成“岗课赛证”融合长效机制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发展。
以“岗”促教,构建实践教学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依据岗位任务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将实践课程设在生产一线,拓展学生知识与实践途径。
以“课”促改,构建“三教”改革机制。以课程改革为引领,重塑课程教学体系,协同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以“赛”促学,构建学习激励机制。比赛能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支持学生参赛,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培养拼搏精神。
以“证”促训,构建人才评价机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结果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促进学生获得岗位适应能力与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