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职业素养框架中的思政要素挖掘

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核心目标。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主要方面。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如何将价值观塑造嵌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下从职业素养的三个维度出发,解析如何在教学能力比赛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要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内容图片

一、专业能力:融入行业标准、技术创新案例,培养职业敬畏感

专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资本。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和技术创新案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能力培养中。

例如,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教师不仅教授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还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如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控制程序,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巨大价值和实际应用中的广阔前景。这样的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对专业的敬畏感和使命感。

同样,在工程材料课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所用高性能钢材的性能,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材料科学的前沿知识,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专业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这些案例都表明,通过将行业标准和技术创新案例融入专业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对职业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方法能力:通过项目实践渗透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方法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思政要素融入方法能力培养中。

例如,在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教师布置模拟“玉兔二号”月球车控制程序的设计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Python编程技术,还引导他们体会创新创造的乐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项目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工程材料课程中,教师通过严格的材料性能测试实验,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内容图片

这些项目实践和实验任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还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思政要素的内涵,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这些方法能力。

三、社会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培育责任意识、职业道德

社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思政要素融入社会能力培养中。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国际贸易风险,还通过组织讨论和制定贸易风险防控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外贸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护理学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护士的感人事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神圣和光荣,还通过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团队协作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思政要素的重要性,从而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

职业素养框架中的思政要素挖掘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匠心的过程。广大教师应立足学科专业特点,紧扣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通过将行业标准、技术创新案例融入专业能力培养,通过项目实践渗透工匠精神、创新思维,通过团队协作培育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发布于:2025年03月13日 10:20: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