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中基于“问题链”的思政逻辑建构

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比赛中,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本文将从“问题链”的思政逻辑建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将思政目标转化为驱动性问题链,通过“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专业知识与社会价值的关联。

内容图片

一、问题链设计的核心思路

问题链设计是一种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专业知识的核心,最终探讨其社会价值。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问题链设计可以分为现象层、知识层、价值层和行动层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将思政目标融入其中。

二、案例: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问题链设计

现象层:为什么同一款国产手机在国内售价低于海外?

这个问题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的定价差异。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市场现象,激发他们探索背后原因的好奇心。

知识层:运用“价格歧视理论”分析企业定价策略

在现象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层,运用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来分析企业的定价策略。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价格歧视的概念和类型,还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

价值层:华为如何通过“科技自立”突破国际封锁?

在知识层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战略选择。通过引入华为芯片断供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并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国际竞争和封锁。这一层次的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内容图片

行动层:为中国制造设计一条“技术突围路径图”

在价值层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要求他们为中国制造设计一条“技术突围路径图”。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层次的探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三、优势分析

通过递进式提问,将“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政目标融入微观经济理论,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避免说教感:问题链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避免了传统思政教学中的说教感。

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现象层的问题设计,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深化专业知识:通过知识层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价值层和行动层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链”的思政逻辑建构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通过递进式提问,将思政目标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发布于:2025年03月13日 09:58:4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