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构建思政学习闭环,实现有机融合

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的指引下,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进专业课程,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重要任务。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避免生硬拼凑,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智慧与匠心。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情境体验→认知反思→实践行动”的完整学习路径,构建“体验-反思-行动”的思政学习闭环,使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反思中内化、在实践中践行思政元素,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得益彰。

内容图片

一、情境体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情境体验是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第一步,它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元素。

如: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在讲解Python语言发展历史时,通过“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搭载“玉兔二号”月球车的案例,让学生不仅了解Python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更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航天报国的理想信念。

工程材料课程:利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高性能钢材案例,展示我国在高端工程材料领域的突破,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过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国际经贸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护理学课程: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护士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情,认识到良好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二、认知反思:引导深度思考,促进价值内化

情境体验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对情境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促进其价值观的内化。

实施策略: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情境中的思政元素,分享个人感受和见解,互相启发。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提炼其中的思政内涵,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

在Python课程中,通过讨论“玉兔二号”月球车控制程序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工程材料课程中,通过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材料性能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意义。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通过中美贸易摩擦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风险挑战,坚定“四个自信”。

在护理学课程中,通过模拟护患沟通场景,让学生反思沟通技巧对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培养同理心和爱心。

内容图片

三、实践行动:开展实践活动,践行思政理念

实践行动是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它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政理念,实现知行合一。

实施策略:

项目式学习: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具有思政元素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践行思政理念。

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志愿服务、科技支农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责任与担当。

创新创业: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将思政理念融入创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如:

在Python课程中,设计模拟“玉兔二号”月球车控制程序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新创造的乐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材料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完成任务,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请有外贸工作经验的校友或企业导师分享经验,指导学生制定贸易风险防控方案,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护理学课程中,通过情景剧表演模拟护患沟通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沟通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构建“体验-反思-行动”的思政学习闭环,是实现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并通过实践活动践行思政理念。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智慧与匠心,立足学科专业特点,紧扣育人目标,不断探索、精心设计、用心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得益彰,收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

 

发布于:2025年03月13日 09:35: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