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下的综合育人实践路径"
一、课程优化与重构:打造多维度工程实践项目体系,促进“课程与岗位深度融合”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核心要求,即“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课程内容紧贴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紧贴生产过程”,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充分考虑生源的多样性、学情差异、学习力及学习目的。实施层次化教学、类型化指导与标准化考核,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良方。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致力于将工程项目与多层次教学内容相融合,这不仅是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也是促进“课程与岗位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我们采用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工程项目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通过整合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多元科技实践项目,提炼形成三级项目体系,并据此开展专业项目设计与实操训练。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推动了岗位(群)职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X”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深度融合;企业岗位培训内容、竞赛项目内容、“X”证书培训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生产过程、赛训过程、“X”证书训考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协同;以及企业工程师、竞赛专家、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的有效合作。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促进“课程与岗位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石。
二、提质培优:扩展多情境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课赛融合”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明确了“基于教学、高于教学”的标准,倡导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技能竞赛的核心精神。“课赛融合”是“校有比赛、省有竞赛、国有大赛”的有效实践路径,也是竞赛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保障。多情境扩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课赛融合”,有利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课赛融合”的具体操作,是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系统衔接,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校内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校内参赛的积极性和覆盖率;从院赛中择优训练参加高级别的竞赛,促进学生参赛梯队的建设,逐步提高市级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与比例,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争取更多高水平奖项。
课赛融合的实践途径,主要有探索专业社团、“三创”教育等创新实践形式,“多课堂多角色”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创意、研讨等教学方法,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双创社团”采用三级会员制,即初级会员对应基础实践模块、中级会员对应系列化专业模块、高级会员对应创新创业模块。
课赛融合的实现手段,随着数字技术、虚拟仿真、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可采取充分应用网络教学服务平台的多情境教学实践,赋能数字化教学模式,打造体验感更强的学习平台与环境。探索校企合作交互式教学模式、沉浸式职业场景,融入严谨务实的职业素养培育。
三、评价赋能:建立多维度评价反馈体系,实现“课证融通”
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素养、技能大赛、证书标准融汇贯通,引领了课程改革与实践,是多方协同的结果。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多维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实现“课证融通”,实现“以评促改”;实施“外部评价”更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种“资格认可”是实现社会需求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通。
一是组建以“岗课赛证”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共同体,该共同体涵盖工程师、教师、竞赛专家及“X”证书机构,共同对课程结构(包括课程间的逻辑联系与内容的组织方式)及课程标准进行多维度评价,旨在优化并制定出符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标准。二是实施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密切关注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不断完善评价内容、标准与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三是在课程(群)完成后,进行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人才出口”质量评价。在此过程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深度对接,确保证书所涵盖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与课程中的知识点、技能清单紧密对应;同时,建立“课赛”互认机制,将竞赛内容与训练体系融入课程资源与模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备赛训练及参赛经历,可替代相应课程学习,其表现量化为课程成绩并计入学分。此外,我们还将依据教学评估、毕业生就业反馈、企业满意度调查等外部反馈,精准调整高职课程体系;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