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学生满意度:重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正确理念
编者按:4月28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官网发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种不友善哲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妮娜·鲍威尔(Nina Powell)和副教授瑞贝卡·瓦尼克(Rebekah Wanic)联合撰写。文章深入剖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教育界对这一理念的重新审视。近日,两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阐释了她们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或“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一种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核心地位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基础,规划学习内容、方法、节奏和评估方式,旨在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责任和需求,尊重个体差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塑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其理论和实践基础源于19—20世纪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约翰·杜威、让·皮亚杰、列夫·维果茨基、玛利亚·蒙台梭利等西方学者是该理论的先驱人物。他们认为,学习者并非通过被动吸收信息来获取和理解知识,而是借助经验和社会互动,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相融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在鲍威尔和瓦尼克看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核心宗旨在于建立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营造一个包容、民主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偏好和需求设计课程,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当个人追求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时,学习者将拥有实现长期发展、充分履行公民义务的最佳机会。随着科技进步,先进多样的学习工具不断涌现,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逐渐被视为“黄金标准”。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市场化的当下,这一理念却常常被误用,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还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和教育的社会价值。
随着教学焦点向学生转移,学生满意度被广泛视为衡量教育成功的关键指标。一些高校不再努力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对他们真正有益,而是要求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情况:学生觉得考试压力大,学校便减少考试;学生不喜欢阅读,学校就选用难度较低、篇幅较短的阅读材料;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校便将课堂教学分割成小段,并穿插放松性活动;学生偏爱网络多媒体内容,教师便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和交互式创意内容授课;有些学生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便为他们提供无需讲话的参与方式;学生难以接受严肃批评,教师便用温暖语言给予正面反馈。
鲍威尔和瓦尼克指出,积极回应学生诉求、贴近学生喜好的初衷虽好,但学生满意度与实现教育目标并无必然联系。一味追求学生的即时满足、迎合他们当下的感受,实际上是在否认学生的成长潜力,而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在毕业时比入校时更优秀。在扭曲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下,教师不断承受激励学生的压力,学生自身却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只需机械完成大量简单明确的任务,无需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学到了什么,从而无法获得学习知识或达成目标后的真正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不提出批判性意见,学生便得不到改进所需的必要指导,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无法提升。“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对学习者的赋能,应体现在激发自我效能、锻炼自我调节能力上,而非给予他们过高的预期,让他们认为他人理应关注并满足自己的需求、替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个人能动性,而且一旦预期落空,学生很容易陷入受害者心态,变得更加被动。
离开学校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挑战。高等教育应让学生迎接挑战,以锻炼他们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心智能力和品格。这种改造性的教育经历,将为他们日后改善自身处境、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学生有权利要求自己的期待被严肃对待,并被视为有能力、有决心克服困难的学习者。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等同于不给学生布置任何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是一种极其不当的行为,这无异于认为学生没有能力接受一种在智力和情感上具有挑战性的高水准教育。
鲍威尔和瓦尼克还谈到,如今有些学生仅因教师质疑他们的观点、修正他们的错误,就感觉自己被冒犯。这是对教育民主化的严重误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注重包容和平等,反对特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和教育者毫无分别。学生需要尊重知识积累和掌握知识的人,教育、引导并不必然导致权力滥用。生活中总会存在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但这不一定表明发生了不公正之事。同样,将主观见解与客观事实、已确立的理论置于同等地位也是不妥的。推动学生突破自己的狭隘观念,是一种旨在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智力训练,而非对学生的人身攻击。诚然,学生应被赋予提出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的权利,也应被鼓励独立自主思考,但学生也应明白,教师拥有更丰富的学识和阅历,可能比自己懂得更多,自己的想法未必正确。
此外,在高等教育普及率日益提高的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有时难以实现。它重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天资和潜能,常被冠以“为个性赋权”的美名。然而,现今高等教育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若非聘请私人教师,一个课堂上的学生数量可能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随着教育普及,教师学生比趋于降低而非升高,依据每名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来“定制”课程及评估手段并不现实。而且,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与周围世界建立连接的健康心态。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为毕业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他们必须认识到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处在更大的集体环境中的,这要求个人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个人。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不应被解读为迎合学生、无条件赞美学生、设法避免被学生抱怨。严肃对待学生,要求教师真诚地指明学生的局限性以帮助他们进步,教会学生如何就争议性话题开展恰当有效的讨论、如何与观点不同者打交道、如何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反驳。作为社会成员,人们需要明白集体目标有时优先于个人目标,自己独有的视角未必总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学生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以后的人生中恐将无所适从。自我膨胀、过度高估自身价值和重要性的“自恋型人格”会遭到他人的负面评价,对社会整体而言也是一种损失。假设一群劳动者进入职场前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没有接受过批评指正,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怎能让人放心?
鲍威尔和瓦尼克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新员工不愿从事入门工作、将一切负面反馈看作对自己的侮辱、希望晋升却不愿勤奋工作等现象越发常见,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教会学生自我激励、弥补缺陷、正视失败、树立成长型思维和通过辛勤付出换取长期回报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和商业化趋势,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被误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相悖时,调转方向的责任更多地落在教育者身上。大部分高校教师既拥有自己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显然比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样的授课和考试方式效果更佳。
鲍威尔和瓦尼克告诉本报记者,尽管不同高校的情况各异,但从她们的经验来看,不恰当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予批判的不是这一理念本身,而是对它的错误理解和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人们不能因此指望尚未接受过完备教育的学习者准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学。同样,应该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但它不是至高无上、无懈可击的。人若想朝正向变化,实现真正的成长,积极反思和自我批评不可或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获取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帮助他们发挥潜能成为更完善的人。相反,否定学生的潜力,剥夺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机会,才是真正不友善乃至残酷的做法。
来源:网络
说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