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定位“三全育人”的关键发力点
“培育何种人才、如何培育人才、为谁而培育人才”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的核心议题。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发表重要论述,着重指出“铭记为党培养接班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的使命”“力求实现教育人员的全员参与、教育过程的全程贯穿、教育形式的全方位覆盖”。这一系列指示鞭策我们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体系的改革,精准把握其核心要点,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切实执行。近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双高”院校建设的征途中,紧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这一关键,系统性地规划了“三全育人”的实施蓝图,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学院通过“强化师资队伍、搭建成长平台、开辟发展路径”的系列举措,致力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铁路人才。这一过程中,学院成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全程关怀、全面覆盖”的优质教育环境,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打造三支队伍,唱响全员育人“合奏曲”
第一,锻造“融合体”思政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融合,思政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融合,思政课与‘二课’结合,思政课教学与网络思政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全程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并出台专门文件提高其岗位津贴。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第二,锻造“四有”教师队伍。实施“机制赋能、领军人才、双师提升、创新团队、借智发展”计划,引导全体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定期举办青年党员教师政治培训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师德楷模评选等活动。任课教师把育人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确保各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第三,锻造“服务型”管理队伍。全面推进党建及思政工作纳入干部述职和考核,建立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听课和联系班级制度,引导全体干部率先垂范、接地气、出实招。同时,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理论武装,激发育人意识。在工作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坚持负责到底的职业原则,全方位、多途径指引学生成长成才。
二、筑牢四大阵地,绘制全过程育人“同心圆”
首先,筑牢课堂教学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教改立项、教学大赛、案例征集、考核督导等方面系统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夯实课堂主阵地,形成各门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
其次,筑牢党校教育阵地,发挥“大熔炉”作用。实施党建领航工程,系统构建“党建融入机制树核心、党建融入文化抓引领、党建融入红色强根基、党建融入教学提质量、党建融入实践验成效”的“五融”模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严格执行三级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上党课制度;立足学生特点开展党校教育创新,坚持开展师生党员延安现场教学活动;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确保党员教育不断线。
再其次,筑牢实践育人阵地,发挥“加油站”作用。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红色基地+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假期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育人平台,为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全方位育人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校史馆、校友风采长廊、红色文化长廊等育人阵地功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筑牢网络教育阵地,发挥“舆论场”作用。加强校园网、微博等网络阵地的建设与管理。成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制定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新媒体平台的范畴、组织管理、审批制度、内容发布和信息安全等,完善组织架构及管理制度。打造“铁小匠”网络文化品牌,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出台网络思政工作奖励办法,优化成果评价,完善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把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列为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思政工作的积极性。
三、实施六大工程,打好全方位育人“组合拳”
一是文化熏陶工程。学校坚持“校园文化传承铁路文化,开设专业突出铁路工程,实践教学强化铁路技能,工学结合依托铁路企业,毕业学生奉献铁路事业”的鲜明办学特色,构建了以“铁军·精技·匠心”为核心的文化理念,激励师生奋勇拼搏、勇攀高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科技艺术节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品牌。
二是优良学风工程。学校坚持统一早操、统一早晚自习、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内务标准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形成学生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学风督查和学习预警制度,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和动力不足等问题,组建专业社团,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学习帮扶、学习竞赛、创先争优、科技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活动,同时落实、拓展奖学金激励机制。
三是榜样引领工程。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开展团学干部培训班、青马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提升学生骨干业务能力。以优秀校友报告会、“五类十佳”青春榜样评选等活动为引领,激励全体学生向榜样看齐,对标对表,成长成才。学校毕业生7人入选陕西省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涌现出挑战生命极限、贯通“川藏第一险 全线鬼门关”雀儿山隧道的项目经理王刘勋等典型代表。
四是传递温暖工程。坚持以“资助与励志结合、济困与育人结合、扶持与就业结合”的帮扶理念,完善以学校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俭学、校友爱心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为辅的资助体系。学校坚持开展教师帮扶学生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累计帮扶资金158.6万元。实施领导干部对接联系一个学院、一个班级、一个宿舍、一名青年教师、一名思政课教师、一名学生等的“八个一”联系制度,夯实帮扶责任,传递温情爱心。
五是心理阳光工程。加强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完善运行机制,建设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构建“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工作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危机干预体系,并结合学校特色开设专业心理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
六是实施公寓育人项目。在构建公寓文化的进程中,学校紧密围绕“六化”建设目标:即制度管理的精细化、内务整理的规范化、氛围营造的企业模拟化、思想教育的日常化、主题活动的多样化以及服务学生的温馨化,旨在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文明有序、整洁美观、和谐融洽的公寓文化环境。学校坚持推动党建工作、团建工作深入公寓,辅导员常驻公寓,举办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及公寓文化节,让公寓成为育人的全方位浸润场所。这一系列举措促使学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锤炼出坚韧不拔的铁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