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这些特点要牢牢把握!
理解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特点对我们深入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课程思政的特点,才能准确挖掘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思政融入活动,解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一)寓德于课是首要特点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德借助于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是寓德于课的,既寓德于具体的课程内容,更寓德于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既重视以德修身又重视从政以德,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价值追求。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教师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这其中即蕴含着立德这一重要要求。
新时代,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而且首先要求的就是德。立德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任务,更是所有课程及教师的任务。立德是课程的应有之义,课程思政所要实现的正是寓德于课,从而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培养德才兼备之人。
(二)人文立课是主要特点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其中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只是难易程度有所区别。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教育,都是在进行教书、育人,本身就蕴含了人文精神,只是不同课程的性质导致其不同程度地隐化了这种精神。
健全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家国情怀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中社会主体力量所倡导的主流价值的教育。课程思政可以说是要突出课程原有的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人文素养,使教学知识内涵更加丰富,知识教育更富情趣,能力培养更趋务实。
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把对人本身的关怀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让所有课程真正承载起育人的功能,切切实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价值引领是核心特点
课程思政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一定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内容,也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一方面,从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入内容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比较容易实现的融合模式,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集中凸显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特点;
另一方面,从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抽象层面看,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不是要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正如总书记所言,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且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总体而言,不管是从具体还是抽象的内容融入来看,价值引领始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特点。
了解更多教育资讯和教学方法,请查阅众师云社区。
*内容来自网络,仅用于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