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关键举措打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路径
当前,职业教育正步入提质增效、强化能力的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需直面新兴的矛盾与挑战,积极构建融合“思政课程”直接教育与“课程思政”隐形培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打造思政教育全方位协作的新格局,旨在培育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具备未来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强化其适应性,以推动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

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长效化 ”机制
高职院校党委应当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党委的全面领导与部署, 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相关实施方案, 建立“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二级学院落实推进 ”的协同工作格局, 围绕重要关键环节, 制订行动计划, 压实压紧责任, 设置开展课程思政情况的考核激励指 标, 形成政策导向, 营造良好局面,确保见功见效。制定教师党支部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细则, 组织教师党员带头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探索。鼓励成立多元化的课程思 政研究中心或团队, 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 统筹 规划,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每门课程之中,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知识、技能和素养(包 括思政元素) 目标,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贯通, 推动专业、课程深度协同, 实现全专业、全 课程协同育人。
强化育人主体, 打造 “全先生 ”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核心。高职院校教师既要重视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 又要切实提高政治意识和思想素质, 弥补思政教育能力的短板, 需要从唤醒“思政意 识 ”和提升“思政能力 ”两方面入手, 提高教师队伍思政素质, 引导落实课程思政, 打造 “全先生 ”队伍。高职院校应深入实施“育人强师 ”全员培训计划, 通过将柔性引导与刚 性约束相结合, 引导教师树立“育人职责人人肩负、育德使命门门落实 ”的意识。柔性引 导可以通过加强交流互动, 营造“教书 ”与“育人 ”统一的教学文化, 引导教师的“思政 自觉 ”。刚性约束主要是指制度约束, 通过建立标准、完善制度、加强督导、改革评价, 促进教师增强思政意识、提升思政能力、养成思政习惯。高职院校应当鼓励组建由专业教 师、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相关领域专家等组成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团队, 通过教学 攻关、集中备课、协同合作等方式, 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 设计和实施能力, 实现全员协同育人。

深化教学改革,破解 “两张皮 ”难题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思政 ” ,课程是载体, 教学是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破解专业课程与思政课之间“两张皮 ”的问题, 实现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具体包括确定目标、挖掘元素、丰富资源、改进方法、改革评价等。确定目标,是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 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与培养目标相吻合、与专业属性相契合、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的原则, 科学确定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目标。挖掘元素,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 据课程内容框架,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以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为依据, 挖掘思政元素, 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图谱。丰富资源,是指整合专业思想、相关政策、产业成果、名人 (名匠、能手) 事迹、热点事件等资源所承载的思政元素, 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改进方 法, 主要是落实“ 互联网 +教育 ”的要求, 发挥智能化优势, 找准切入点, 深化应用信息 技术; 通过竞赛、党课、社团活动等各种渠道, 开展项目式教学、沙龙式教学、示范性教 学,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获得感, 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此外,应当构建课程思 政评价体系, 采集学习行为与行动表现数据,数智融合,智能分析培育成效, 为学生个体 成长画像,不断深化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改革, 实现全过程协同育人。
突出示范引领, 营造“学赶超 ”氛围
针对不同专业发展不同步的现实情况, 要允许差异化发展。在优势专业中优先试点, 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 鼓励名师和骨干教师率先垂范, 积累经验后推广。深入挖 掘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 建立互动交流平台, 充分交流课程思政经验。开展 “一个学院、 一个思政特色品牌 ”建设活动, 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举办课程 思政教学比赛, 营造思政育人“争优创先 ”氛围。针对相关教学典范, 充分发挥校内外多 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好氛围,不断提升认可度。做好标兵、模范、优秀团队等评选工作, 选树典型, 发挥楷模的示范作用。
来源: 节选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