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个坚持”与“现代性”特征的双轮驱动

1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定立场,还彰显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双高”院校在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积极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多元灵活的办学格局,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 “ 中国特色 ”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 四个坚持”: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综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整合职业教育各种元  素、发挥最大合力的关键。党的统一领导, 有效协调了职业教育的各方主体, 有效整合了职业 教育系统的各项资源和影响因素, 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 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旗帜决定方 向, 道路决定命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对于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明确职业教育 体系的地位和性质, 协调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激发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力,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使命。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 国家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坚持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具有鲜明的共生共促性, 通过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 面向 实践、强化能力, 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富裕; 通过坚持立德树 人、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德技并修, 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 工巧匠、大国工匠; 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 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 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 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因此,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培养宗旨、办学体制、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图片


(三)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发展规划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同步共融, 在推进地方就业创业, 推动地方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 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省域层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相应的市域产业体系对接, 服务国家战 略和省域及城市发展战略,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四)坚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作为面向人人、面向就业、面向能 力、面向社会的类型教育,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质图 强, 坚持高质量发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 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需要理清现实挑战, 破解难点堵点, 提高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提 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2021年10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  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 应以提高质量为主线, 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为目标。这一文件的出台也体现了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 “ 现代性 ”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特征也愈加鲜明,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系建构的立体融通性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 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改革在不断推进。纵向上, 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打通了中职、高职到本硕不同层次的培养通道, 打破原来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天花板”,实 现了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效贯通; 横向上,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普 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 每个阶段之间相互衔接并与其他教育紧密结合、协同创新, 形成 一个相对完整且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 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 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同时, 还在学校融通、专业融通、课程融通三个方面实施 联合办学, 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 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样化成才, 拓宽职 业院校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通道。


(二)服务面向的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向纵深推进, 既立足国内问题又联系国际做法, 既解决当下问题又 富有历史前瞻性, 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革新。同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面 向市场, 宏观上,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适应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中观上, 要 适应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微观上, 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要求。这都体现 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大的适应性。


(三)培养对象的终身性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强调面向人人的终身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接受教育的 终点, 还需要与继续教育融通起来, 从在校学生到从业人员, 都要进行终身学习, 让从业人员 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接受对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促进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得到终身可持续发 展, 使其职业能力持续满足岗位需要。


(四)办学格局的开放性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这种动态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办学主体开放, 鼓励政府、企业、行业联合学校共同办学,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 ”转向“多元”,注重社 会力量参与; 二是办学模式开放, 整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 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生态环境; 三是办学过程开放,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交流合作, 积极学 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 不断改革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内容图片


“ 双高 ” 院校建设路径探索


在重视内涵建设、赋能创新发展的当下, “双高 ”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排头兵, 理应更好 地服务国家战略, 积极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 积极融入区域发展, 在深刻把 握“ 中国特色 ”“现代性 ”特征的基础上, 在有效落实“一体两翼五重点 ”改革建设的基础上, 为构建、完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职教事业发展

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双高 ”院校作为高 职院校的排头兵, 更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增强定力。为此, “双高 ”院校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配备强有力的党委领导班子, 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行力,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政 治保障。首先, 要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 确保学校党委在重大办学问 题上把好政治观, 把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其次, 以高质量党建引 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要做到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 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这“五个到位 ”。最后, 党委要围绕育人宗 旨, 结合学校特色, 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在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发挥牵头作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两翼”,其目标是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促进产教互鉴互学、互融互 通,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所以, 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破解长 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解决产教校企“联而不合、合而不融 ”的有效手段。 “双高 ”院校 在创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牵头整合联合体、共同体内各级各类学校力量, 完善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方案, 主动联合政府、科研院所、行业


内容图片


企业各类主体, 促进市域产教联合实体化, 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实践创新中心, 通过广泛开展校 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健全中国特色学徒制, 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双高 ”院校建设应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和区域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与学 校共同培养人才, 真正实现企业与人才相互成就, 打造合作双赢新局面。


(三)面向产业职业需求,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双高计划 ”的核心是专业群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新一轮技术革新和产业 升级的到来, 使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人才需求正发生剧烈变化。面对技术和职业的快速 迭代更新, “双高 ”院校要破除内部壁垒, 建立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形成专业特 色发展机制。面对新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双高 ”院校需积极面向区域支柱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 全面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 调整专业布局, 协同行业 企业, 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建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专业结构体系, 提高技术 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 定期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强化过程监测, 实行专业预警机制和退 出机制; 根据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 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 及时培育体现区域特点的特色专 业群, 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供需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 聚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真正实现校企“双向奔赴 ”



(四)扎根本土, 打造多元灵活办学格局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 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 变化, 才能保持良性发展。高职教育决不能“ 闭门造车”,应当立足实际情况“开门 ”办学, 形 成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特色, 打破“ 千校一面 ”的发展格局, 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和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想要发展必须扎根本国的土壤, 让职业教育更具有生命 力。首批入选“双高计划 ”的院校共有197所, 覆盖了29个省份,不同省份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 千差万别, 所以, “双高 ”院校办学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外来的经验和模式, 必须根植本地实际, 充分发挥自主性和首创性,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本土化探索, 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 展需要, 做好专业调研, 挖掘专业特色, 做到灵活办学, 不断推进“三教 ”改革, 实现专业本 地化、教材本地化、教法信息化,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本地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现代职业教 育办学之路, 实现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与对称,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 ”的时代课题。



来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发布于:2024年12月30日 17:24: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