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权威评价工具的多元价值展现"

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2020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颁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强调了增值评价原则,并致力于推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值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实现了评价参照系的转变,从传统的统一参照系转向了自我参照系,不再仅仅以学生的成绩和学历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进步,旨在营造一个尊重并鼓励个人努力的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权威的测评工具,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超越学生的文化成绩,专注于评估学生的技能水平。这一评价方式不仅符合分类评价、增值评价和多元评价的原则,而且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技能资本”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感,并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生本取向的教育评价趋势要求职业教育以学生技能评价为价值旨归


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表明评价观已经实现从强调“学校资源、办学条件与产出的质量观”逐渐转向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成果的学生增值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置于评估和测评框架的中心,“生本”取向的评价观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同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将学生置于评价过程的中心位置,才可以说质量理念已经深入贯彻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之中。“生本”取向的评价观既要求教育评价的焦点放在质量改进以及学生的深度学习上,而且也要求教育评价必须回应公众与社会关于“学生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的质疑,即学生的“增值水平”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有3处涉及到职教学生的评价:一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二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三是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开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以及提供能够反映职校生学业水平的可靠证据至关重要。普通教育可以运用考试等方法针对学生学业水平反映其教育质量。然而,当前职教高考与“1+X”证书制度仍旧处于探索阶段,故现阶段二者很难提供学生技能水平的有效证据。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因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必须能够反映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目标差异性以及现代职业属性与规范的双重要求。普通教育可以运用考试等多种方法用学生学业水平反映教育质量,而职业教育能够基于学生的技能增值水平反映职业教育质量,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发展以学生技能为对象的评价工具,并能为公众了解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现状提供有效证据。教育评价的功能既包括诊断、测量,同时也是为了发现问题、实现质量改进,而真实准确的学生学习和技能水平测评既能够有效回应公众对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问责,同时也是明确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方向的前提。因此,从教育评价的国际视野来看,针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评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也是应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呼唤更好的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方式,只是应该选择哪一种测评工具或采用何种方法能够真实、有效以及可靠地评估和测评是一个难题,而技能大赛能够相对比较全面地展现学生技能水平以及彰显客观评价的制度优越性,这决定了其作为一种权威测评工具的必然性。


二、职业教育权威质量评价工具缺失性分析


依据《教育大辞典》,教育评价工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通常包括论文考试、标准化考试、问卷等12种。不同评价工具因采用不同的评作方法,在信效度、推广度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标准化考试因其具有高效性、客观性、成熟性成为测评学生学业水平最为普遍的工具,同时也最具权威性。评价工具的权威性既来自于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同时也包括使用评价工具所形成的评价结果的社会影响力。相比较而言,普通教育制度体系现已存在多种权威质量评价工具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例如国内普通高考制度、经合组织(OECD)的PISA、TIMMS、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EAP)。这些质量评价工具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评价主体即测评项目的实施者,而且包括评价结果所引发的社会反响。例如,OECD的PISA测试作为一种大规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能力为评价对象,仅能够提供国家层面教育质量的可靠证据与排名,而且其评价标准和内容逐渐影响到国家的课程标准制定,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文化现象。由此可见,权威评价工具所得的结论不仅表征着一定时期内学校的办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学业水平进行了合法化的“标价”。高考虽然因其“应试规训”的负面效应被诟病,但不可否认,高考仍旧是当前我国测评学生学业水平的最权威性工具,也正因为如此,高考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甄别和选拔人才的手段,而是已经上升为衡量学校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唯一指标。反观职业教育,院校内的科目考试缺乏可比性,而技能等级证书则缺乏规范的技能考核办法,对于学生的技能“增值”缺乏权威的评价工具。虽然国内已经在借鉴德国COMET能力模型基础上,针对中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能力测评,但是其规模尚未达到针对全体学生,而且由于COMET方案采用开放性题目且采用纸笔测试,其试题开发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范围推广。因此,设计一种科学的用于反映职校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测评工具尤为必要,技能大赛以技能竞技为主要内容,能够全面呈现学生的技能水平,从权威测评工具需求的现实困境来说,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权威测评工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技能大赛:为评估学生技能增值提供实证数据的权威平台


技能大赛作为一种专注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评工具,其现实可行性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一认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首先,技能大赛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包含成熟的测评主体、科学的测评方法以及明确的测评标准在内的完整评价体系;其次,技能大赛以参赛者的真实技能操作和行动能力为核心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还深入考察其技术技能水平,评价内容全面而深入;最后,技能大赛已被中高职院校广泛接纳,并深度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之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技能大赛以学生技能为评价核心,同时能够体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性目标和职业规范要求。其测评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的“技能增值”程度。因此,技能大赛可以被视为一种建立在循证方法基础上的测评工具,其测评结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循证(Evidence-based)评价,即“证据为本”的评价方法,起源于医学领域,其核心在于依据确凿证据进行决策和得出结论。循证实践为教育研究及评价改革提供了一种基于实证数据的理性决策方法,强调评价应建立在严格的数据基础之上。循证的科学性在于其严格遵循证据的原则。然而,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如果仅仅将评价标准设定为院校的硬件、师资等条件,那么这些证据与职业教育质量本身的关联性将非常弱,所得出的结论也仅能用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循证数据应来源于职业院校实际教会学生的内容以及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程度。然而,目前对于学生技能“增值”与身心发展方面的循证评价数据仍然十分匮乏。从证据及证据数据库的角度来看,技能大赛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公众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提供可靠的量化数据支持,为基于循证方法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实践依据。同时,技能大赛还有助于建立一整套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数据资源系统,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于:2024年12月27日 17:51:0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