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探索

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种种挑战,高职院校亟需推行一项既遵循教学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举措。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以“课赛融合”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涵盖了课程内讲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而“赛”则涉及各类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为此,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潜能。随后,通过组建特色社团的形式,将有志于创新的学生汇聚一堂,进行针对性的实训活动,以培育具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最终,借助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这一实践平台,实现“课赛融合”的实战演练,从而全面检验并提升创新创业教学的实际成效。


一、基础课、专业课中引入创新课内容,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创新素养的双创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原有的教学体系里有机地渗透创新创业内容,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为基础,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与水平,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与途径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构建“课赛一体”中“课”的环节。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首先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开设关于创新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创新创业基础、SYB创业等课程,并在内容设置和案例选取上,贴近专业、行业的特点,采用自动化生产现场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其次提升现有的专业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方面的启发和通用型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通过将一些工业现场实际问题项目化,分解项目训练要点,指导学生在项目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最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创业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多接触创业方面的案例、多体验创新思维方式,以此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创业的了解。此外还可以组织专题性的创新创业培训班、讲座、竞赛等活动。通过以上几种方法与手段,不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渗透与熏陶,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树立学生敢于创新创业的信心,以此培养学生有恒心、有勇气、善于发现机会、敢于承担风险、充满自信而又冷静的创业型素质。


将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等教学方法,运用到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科技社团为组织,探索以教助赛、以赛促教的双创项目发掘与专业导师培育的互促模式


为了将课程中激发的创新创业想法在课后持续跟进,可以进行“赛”方面的双创辅导模式的探索。“课赛一体”中的“赛”是把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竞赛实践相结合,课中以项目为基础,通过在机器人协会这类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学生在课后以竞赛为核心开展活动。社团学生的选拔与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在平时课程中进行双创概念的灌输、熏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加入社团,之后对社团的学生着重进行基础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比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图像编辑、视频剪辑、三维设计软件的学习,专利的撰写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将构思变成文档或者设计稿的能力,之后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创新发掘,指导学生在训练中构思创新案例,通过多轮的辅导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导师进行相关项目的指导,并从学生社团里选拔有潜力的学生,对他们的项目进行打磨、完善,最后让学生带项目进行团队组建,招募合伙人,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将构思变成落地的项目,在此培育过程中,也增强了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通过“课赛”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巩固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竞赛中的锻炼与实践为学生将来的升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竞赛项目的辅导,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升,扩充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三、依托互联网工具,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训练平台


双创训练平台的构建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目前对于创新创业类竞赛,普遍存在队伍多、指导繁琐、学生能力差等问题,如何管理、指导好多支队伍,需要探索建设“一体化”的训练平台。


在推进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据教学规律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日常课堂教学作为基石,同时将社团活动与竞赛实践视为不可或缺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造与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特性相契合的互联网平台,以此构建“课赛一体”教学模式中的“一体”核心环节。具体而言,该模式将着重于将前期孵化阶段涌现出的创新项目,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打破专业壁垒,灵活组建跨学科的项目团队。此平台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项目申报、内容撰写、修改完善、导师一对一指导、项目迭代升级以及专家深度点评等功能。同时,通过网络化管理工具,对各项目的进展、组织架构、内容调整、评价反馈、路演展示及实施落地等环节进行实时追踪与管理。借助信息化数据的力量,确保项目推进的透明度与效率,使得项目沟通更加流畅高效,最终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形成一个从创意到实践的完整闭环培育体系。

发布于:2024年12月25日 17:47: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