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新探索,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4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新举措,不仅承载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重任,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一环。本文将深入探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特征、建设目标与行动逻辑,揭示其如何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紧密结合,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内容图片


一、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特征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改革过程中产教融合的新举措。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特征在于其能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 是基于这一 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情况, 在当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下提出的新举措。 联合体吸收了区 域一体化的理念, 强调了各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空间、文化等资源要素方面的协调, 将区域内的人才、技术、经济等各个要素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从而达到整体效益 的最大化, 体现的是高层次的区域合作, 推动教育、产业与经济的更好结合。


同时, 在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熟与推广过程中, 可以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区域, 并积累具有区域 特色的发展经验, 形成区域发展辐射, 以影响和拉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市域产教联 合体的价值在于其承担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技术技能创新、 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任务。 当前, 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型经济增 长方式为主, 其核心在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布局、重塑产业生态。


因此, 需要建立一种普遍的全民高技能、高技术、高劳动生 产率、高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来匹配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 市域 产教联合体需要服务区域改革, 面向市域内优势产业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 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同时, 发挥联合体协 同创新、技术技能积累的功能, 牵动各主体强化技能匹配, 实现产业端、育人端的技术 技能整体提升, 从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国家重大战略。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新举措, 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 更不同于 产业学院、职教集团。 相较于校企合作, 联合体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 衍生出了 除人才培养之外的其他重要功能。不同于职教集团发挥介于“政府、学校、企业 ”间的 中介机构、作用仅面向职业教育办学, 联合体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 发展捆绑在一起,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 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各自优势, 创新良性互动机制, 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不同于 产业学院作为一个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行的办学机构存在, 联合体实质上为产 教融合搭建了一个平台或载体。可以说,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产教融合这一理念在不断深 化扩展过程中的新探索, 是产教融合新的表现形式与实现途径, 也是为达成产教融合目 标所搭建的平台。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进行资 源统筹、协调各主体间关系的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 新阶段, 需要职业教育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 加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实现区 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促使职业教育资源下沉, 激发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活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制度创新, 加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完善了 区域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 优化政府、市场、学校三者间的治理逻辑, 畅通了区域职业 教育产教融合机制。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个能够进行实体化运作的多元主体合作平 台, 能够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联合体的多元主体性体现在其具有明确 的核心主体, 由政府主导、高位推动联合体的组建,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各 有分工、各有职责, 能够在完成自身原有职责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主体的联动, 更好地 发挥功能、完善服务。


作为一个实体化运作的平台, 为明确实际运行功能, 联合体还有 特定的组织目标和价值导向,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和实质性的资源协调机制和运行模式,为各主体形成核心联系“纽带 ” ,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培养高素质人 才,为产业发展服务。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联动各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的系 统设计, 协同创新技术技能积累的产学研用体系, 完善区域职业教育治理结构, 推进建 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容图片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与运行逻辑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之下, 探索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 重要载体, 也是缓解产教融合过程中根源问题的新举措。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理解 其建设目标, 以引领未来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建构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


(一)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需要考虑职业教育自身功能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建设联合体的根本任务是再造地方政府、产业端与教育端的新关系结构, 将人才培养与 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以响应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首先, 面向人才培养这一重要功能,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服务人才培 养。联合体以人才为核心, 扫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部分障碍, 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合作的 培养模式, 并发挥平台优势撬动政府资源, 激发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 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地方需求相匹 配; 同时, 推动学校层面突出理念、机制的创新凝练, 明确办学目标、定位, 匹配人才 培养链、服务链, 合理规划, 突出标志性成果。


其次, 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是解决过去产教融合 过程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形成更为完备的组织治理机制, 完善治理结构和科学决 策问题。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提供重要的保障、扶持条件, 要求各利益主 体能够切实履行职责,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与实体规划, 最终打破职业教育治理中的“央—地 ”“政府—市场—学校 ”的现实瓶颈, 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区域职业教育 体系, 保障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满足各项改革与重要战略的人才需求。


再次, 面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是服务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自下而上全面支持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强调区域协同、均衡发展, 需要联合体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 提升如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的 配套能力, 彰显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特色创新有效服务产业发展, 政府、产业端与教 育端各利益主体落实主体责任, 有效服务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二)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逻辑


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过程要求与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形成嵌套, 即要求区域产业与学 校专业相匹配。外部要求以联合体为纽带自上而下打通“教育链 ”“人才链 ”“产业链 ”“创新链 ” ,构建“ 四链 ”互通体系, 内部要求在于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机 制和保障机制, 为联合体这一要素整合、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保障, 提升其运行效能。


根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目标可以形成其基本建设思路。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功能,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首先要以人才为核心、以专业为纽带。 联合体需要提升技 术技能人才供给的地方适应性,提升区域内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与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使专业建设与产业链相匹配, 增强职业教育专业 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


其次, 为真正促进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要以 科创为基础、服务为亮点, 加深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入性。联合体需充分发挥其要 素整合功能, 推动产业、科创、教育等多个要素在市域内共生共融, 提升职业教育的区 域适应性, 立足区域需求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 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师成长全过程。 最后, 以协同为动力、制度为保障, 加强市 域产教联合体运行的持续性, 形成区域内各要素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并建立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通过制度化建设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关系、角色定位及运行机制。


以建设思路最终落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具体路径, 创新区域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在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 职业教育要围绕国 家重大战略, 满足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需求。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 重点是 要求将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真正结合起来, 让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 市域产教联合 体需将市域内优势产业的产业园区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统筹的土壤, 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形成教育、人才、产业与创新的联通机制。


创新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根本在于实现 教育端人才培养与产业端人才需求相匹配, 不仅要求作为教育端的学校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更强调其他各主体, 尤其是产业端的企业能够主动参与办学与人才培养, 推动 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 找准校企双方的结合点、共赢点, 为区域技术技 能人才培养赋能, 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形成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本地化培育体系。


创新 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建设, 要求建立一个更加实体化、功能化的平台, 能够进行实体 化运作, 具有实质性的资源协调机制和运行模式,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各主体间运行 机制, 真正实现要素与资源整合, 切实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面向区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良、社会人员培训等服务。


来源: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第3期

发布于:2024年12月14日 16:52: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