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课程思政“水与盐 ”的思维误区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领域,各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持续深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教学有时过于刻意地融入“思政”元素,导致“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频现。那么,这背后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进入新时代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局, 站在 培养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 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为核心、坚持三全育人原则, 大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019年8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 想政治教育资源, 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 发挥所有课程育人 功能, 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使各类课程 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 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 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一时间, 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纷纷加强课程 思政理论研究, 提出了许多有关理念和观点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理 念与观点中不乏真知灼见, 对各校课程思政实施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 不可否认, 其中也有专家提出的一些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观念, 将人们对 课程思政的认识引入误区, 给学校实施课程思政造成了困惑和干扰。流行颇广的 “ 课程是水、思政是盐, 课程思政就是水里加点盐 ” 的错误观念。错在哪? 笔者 认为, 从源头入手剖析,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

从词义上分析, 课程思政是一个偏正词组。 “ 课程 ”是定语, 它的定义是: 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 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 思政 ”是主语, 它的定义是: 社会统治阶层用一定 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 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并结合对《意见》的学习与理解, 我们可以得出课程思政定义: 课程思 政是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并融 汇于课程教学当中, 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
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以后, “ 课程思政就是水加盐 ”观念的谬误性就昭然若 揭了。这种观念错在把课程和思政当成了两件事物, 即所谓的 “ 水 ”和 “ 盐 ” , 没有认识到课程是学科知识性和思想教育性两重属性的统一体。简单地说, 就是 没有认识到门门课程有思政。思想教育元素就在 “ 课程 ”那里, 无须再去加“ 盐 ”。
产生 “ 课程思政就是水加盐 ”错误观念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是由于 长期以来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科性而忽略思想性, 对蕴含在课程 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视而不见。因此, 当《意见》对学校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 设要求以后, 便想当然地在课程之外寻找思政。
观念的谬误往往会带来实践的困惑和干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 “ 课程思政 就是水加盐 ” 的错误观念已经对课程思政实践造成了不小干扰。
干扰一: 不少教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是课程 +思政, 增加了教学内容, 加重了教学负担。要排除这种干扰, 就要正本清源, 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 实施课程 思政没有增加教学内容, 只是要求广大教师深化课程内容认识, 自觉、主动地把 课程中具有教育性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实施课程思政没有加重教学负担, 只是要求教师把过去应该但没有担在肩上的责任重新担起来,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 行, 形成协同效应, 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干扰二: 一些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 不致力于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 治教育元素, 而是努力寻找并 “ 添加 ”与课程关联的 “ 盐 ” , 导致用力过猛。在 教学中或生搬硬套贴标签、内容空洞; 或不惜破坏学科知识学习的完整性, 生拉 硬扯为思政而思政, 使得课程知识体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双失误, 得不偿失。 要排除这种干扰, 就要让教师认识到, 实施课程思政是因为课程里有思政, 而不 是在课程之外加思政。
笔者认为, 实施好课程思政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在思想价值性引领下, 对课 程再认识, 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做到既不遗漏也不硬凑。二是将课 程里中政元素合理巧妙地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 通过引导、启发、体验等方式, 激发受教育者自我体悟、内化, 并促进其从内化到升华, 做到培根于无形、铸魂 于无声。
(作者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长、教育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来源: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