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新策略探究

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教育立场知识观的引领下,高职教师正积极探索超越传统符号传递教学的新路径,旨在通过实施回归性、支架式、生成性教学策略,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塑造的深度融合。这些教学策略不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与个体发展,还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种教学策略在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课程育人效能提供有益参考。


一、实施回归性教学, 增强学生身心卷入

在教育立场知识观下, 价值观以知识为载体或者以知识的形态呈现, 是存在于知识 产生与存在背景、产生逻辑以及人的经验, 存在于主体与生活世界的互动情境中。价值 塑造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建构活动, 源自现实生活世界, 最终又走向现实生活世界, 两者 天然联结在一起, 不可分离。所谓回归性教学, 是指教师通过回归生活世界的具身情境, 让学生依据个人生活经验、感受体验, 与环境和作为组成环境的教师互动, 让学生 身心卷入知识的理解与思想价值的建构与意义的生成, 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交互 中, 激活价值的感知与体验, 引起学生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形成知识 的整合。


内容图片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世界, 具有鲜明的实际性和实践性,与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与客观世界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通过创设积极的具 身情境, 搭建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 增强学生的身心体验, 将思 政教育内容转化为引发学生共鸣的生动教育资源。在教育场域内的生活世界不仅包括物 理世界, 也包括由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以及语言或文字构建的想象世界。 一是物理 情境。通过各种方式引入真实场景, 创造出教育的文化情境, 让学生完全沉浸在具体场 景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反思能力。二是情境再现。情境再现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等外 界条件再现情境, 形成感同身受产生的具身效应。研究表明, 智慧教室所创设的沉浸

式、具身式课程思政学习环境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和平台, 可以让学生体验“共同在场 ” 的语言场景和“虚拟化身 ”的学习情境, 能够提升学生在行为、感知、认知层面的学习 投入水平和学习成效。三是想象情境。以语言或文字引发学生想象, 创造出一个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的“公共场景”,用来展示或阐述某种想法、概念或故事情节等。想象情境 可以是一段文字、 一张图片、 一个视频或音频等形式, 能够在人们的想象中形成一个真 实的场景或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 实施支架式教学, 增强人知意义联结

在教育立场知识观下, 人与知识的意义联结是学生认同和选择价值观的基础, 是课 程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对学生而言, 知识的意义是知识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 力量, 是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学生与知识的意义联结包括知识与学生已有 知识、价值观的联结, 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 知识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联结。这 种联结需要教师以教学为中介的参与和指导, 联结学生和意义世界。不仅如此, 价值观 自主建构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帮助学员搭建学习的支架, 为学生自主建构价值观提供支撑。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搭建的不同类型支架, 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线索 或提示等, 帮助学生以小步子原则学习相关知识和内容, 分解学习目标, 简化复杂知识, 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实现知识自主建构, 促进学生自主 发展。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选取具有关联性的材料, 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启发学生建构关联链, 建立价值观与学生发展的关联, 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逐步攀升, 实现价值观的自主建构。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或个 别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等。其次, 将 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小目标, 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容易理解和掌 握的部分。再次, 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 选择并搭建适 合的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可以是范例、问题、建议、任务等, 也可以是技术、工具、材 料等。但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 联结也是动态的, 提供给学生的支架也 应该随时调整。不仅如此, 在引入问题、讨论、分析和总结等活动形式中, 教师要帮助 学生建立起必要的知识框架和认知结构, 并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 加深理解。


内容图片


三、 实施生成性教学, 增进课程育人效能

在教育立场知识观下, 学生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 而是在教育情境中, 围  绕知识主题, 在师生交互、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所谓生成性教学, 是通 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促使他 们从已有知识中生成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基于“教育即生长 ” 的生成性特点, 透视了作为学生的人的生物本能, 关照学生的精神成长, 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 生成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和价 值观进行解释, 对旧知识进行再组织, 解决价值观冲突和认知矛盾, 建立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生成性教学着重于知识本身生成过程、演变机制 和认识方式,契合了价值观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观念中生成建构的形成基础和生成 逻辑, 能有效促进价值观念内化为指导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动准则。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 问—思—辨 ”的教学进程中, 通过 对新旧知识的分析与联合, 促进教与学融合, 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融合。 首先, 要充分预设, 以问题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教师应深入挖掘凝结于课 程知识内部的思想价值, 充分了解学生的价值观、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确定核心问题 或主题, 并分解为指向明确、由浅入深、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系列子问题, 形成问题 链。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以便学生积极获取和整合新的信息, 组织学生 参与讨论和辩论, 让他们自由表达观点, 并就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鼓励学生交流和共享学习成果,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方式,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在学生探索 和生成新知识过程中要提供必要的反馈, 及时纠正错误, 并给予肯定和激励, 鼓励学生 持续思考和尝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不断改进 的想法。在学生对问题链的不断思考和辩论中,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生成新的理解, 不仅能促进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中, 还有利于提高 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效, 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终身学习者。


来源: 节选自《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发布于:2024年12月12日 13:51:4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