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教学大纲原来要这样融入课程思政!

2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促进本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推动全方位育人,不仅是《教学大纲》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努力的方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将《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呢?具体又应该怎么写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具体来说,包括课程思政总体要求、目标、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引导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内容,更详细的内容请继续往下看哦!

 

内容图片

 

 1.“课程思政”总体要求

 

紧密结合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凝练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基于教学 目标的刚性、教学内容的思政鲜活性和教学评价的思政底线,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 ”的原则,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 政治工作规律等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逻辑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力求内容科学,方法科  学,不硬讲,不空讲。在价值传播中注意知识含量,知识传播中注意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课程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课程思政”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运用可以培养   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 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课程思政”内容

 

根据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 把实现民族复兴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等“ 思政元素 ”融入课程教学, 进一步突显 课程“ 育德 ”功能。主要包括:


内容图片

 

 

4.“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围绕“ 课程思政 ”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论, 引导 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教学设计的方法有:

 

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价值观、思想、思维、情感提炼。


2.价值模块整合: 知识模块重组、广度延伸、深度解读、德育内涵发掘。将专业课程内容用一条思 政线索串联起来, 将思政点连接成思政线、思政面, 与学术和方法融合成“ 多维体 ”。


3.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 认识论、方法 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 思维方 式(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系统思维, 创造思维) 的启发与建立。


4.讲好故事: 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大师成长道路, 学科发展史, 教师个人经历等, 引导学生从中发掘 价值观;


5.“ 反面教材 ”的应用: 多维度分析失败教训和警示性问题的原因(术、道、德, 主客观原因) ; 剖 析“ 流言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 不断提高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6.问题导向: 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 提出问题和难点, 找出解决办法, 挖掘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思政元素。


7.教学材料选择: 中国元素, 中国的事情, 中国的政策、意识、文化; 价值观追求。


8.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实验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 环保, 生命, 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 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探索,创新思维等。


9.制定与课程相关的制度、规范,仪式、教学流程。

 

 内容图片

 

5.“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讲(课堂讲授)、查(学生查阅资料)、做(社会实践、    调研、课件、微视频、数字故事)、演(学生演讲、报告、编剧演出)、论(论文、 讨论、辩论、论坛)。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课题项目设计方法, 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3.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线上线下三个方面结合。


4.协同教学。知名教授、专家、道德模范协同教学, 同类系列课程的协同教学。


5.在已经成熟的“教学模式 ”中融入思政相关问题。


6.课程评价与反馈。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対学生进行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7.社会资源的发掘和应用。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锻炼,社区体验等方式发掘与应用社会资源。

 

 

 

6.“ 课程思政 ” 引导方式

 

“课程思政 ”引导方式要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灌输与渗透相 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 主动将之 付诸实践。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 实现显性教育与 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内容图片


 7.“课程思政 ”评价方式

 

1.诊断性评价:通过开课前和开课后设计问卷和量表,对学生的“道德 ”本身和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 判断学生的状况;


2.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反馈;


3.终结性评价:通过量表、学生的心得体会, 并结合诊断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定 性或定量的评价。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的技巧讲解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课程思政或教学大纲的内容,欢迎在众师云社区页面搜索“课程思政”和“教学大纲”查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2024年12月03日 15:30:0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