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背景、路径与展望

1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技能型社会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多重背景、实践路径及未来展望,通过分析政策导向、人才需求和社会环境等关键要素,揭露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力,还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建设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打造财力支撑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激发多元主体合力等方面。


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多重背景


(一) 政策导向: 政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2021年4月,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技能型社会建设构想, 为职业教育改  革赋予新使命。面向技能型社会, 我国政府部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围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出台了大量政策, 初步形成“ 中央 +地方 ”统筹的政策支撑体系, 为建设技能   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提供根本保障。


从中央层面来看, 2019年1月, 国  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首次明确在山东、甘肃和江西三个省份开展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试点,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走深向实, 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  人才支撑。从地方层面来看, 2020年8月, 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整省  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强调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职业教育  体制机制创新高地、职业院校培根铸魂育人高地、就业创新能力提升高地和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高地, 强化技能型社会建设内生动力。


 2021年6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教育部  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  提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  给水平, 打造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河南样本 ’” , 为当地职业教  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描绘了“路线图 ”。截至2023年初, 包括山东、河南等在内的数十 个省市均已出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件, 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发展。


内容图片


(二) 人才需求: 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扩大

伴随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提高, 技能型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激增, 要求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 2020年中国制造业十 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达到1900万人, 预计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高达3000万人, 缺口率  达到48%。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能够促使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等多主体形成合力, 深入实施品质教育, 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发展场域,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匹配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


 一方面, 满足技术技能人才质量需求。职业教育创新发 展高地在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借助部省共建平台, 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技能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 满足技术技能人才规模需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由部省共建, 具有覆盖面和辐射面 广的特点, 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衔接, 培养大规模面向技能 型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社会环境: 新旧动能快速转换和供给侧改革加速演进


当前,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快速转换和供给侧改革加速演进过程中, 对于技术技能 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面向技能型社会, 各参与主体可通过协同构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高地, 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 为我 国新旧动能快速转换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例如,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高地支持下,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产业学院, 着力培养CIP人才, 为  当地新旧动能快速转换提供了有效支持。


同时,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可推动人才 链、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相衔接, 形成“需求导向、专业指引、精准执教 ”的职业 教育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促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例如, 淄博市职业教育研究院与莱茵科斯特展开战略合作,以职业教育创 新发展高地建设为抓手, 实施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人才资源服务、教学资源建设、科技 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项目, 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 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 支持。

 

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 以建设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为“先手棋 ” ,推动专业与产业相衔接


1.以优化专业设置为靶向, 厚植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土壤


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要, 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为技能型 社会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其一, 职业院校应面向5G、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 创建“现代化技术 +专业技能 ”专业集群, 优化专业设置,强化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现代化发展基础, 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其二, 职业院校应提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深度, 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各行业职业标准相对接, 优化专业设置, 为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 专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2.以完善专业布局为核心, 建立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集群


其一, 职业院校应联合行业协会, 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共同开发产业人才需求数据 平台, 研制产教谱系图, 以此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 职业院校可基于产业发 展需求, 建立与产业集群相对接的高质量专业集群, 优化专业布局, 进一步强化职业教 育创新发展高地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其二, 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企业发展需 求, 在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等方面与企业展开项目合作, 并建立专业集群联盟, 提升 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合理化水平, 增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能力, 赋能技能型社会 高质量建设。


内容图片


(二) 以打造财力支撑体系为“关键棋 ” ,增强资金保障力度


1.优化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大量财政资源支持。 基于此, 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 完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尤其是要针对山东、甘肃等职业教 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试点省份, 优化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统筹职业教育补助资金, 加大 转移支付力度。


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应基于地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需求, 实施 差异化财政经费投入制度, 进而实现财政经费的“精准滴灌 ” , 强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高地建设经费保障, 赋能技能型社会发展。此外, 各省级政府部门应基于地方经济发展 现实情况, 设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专项基金, 并通过出台专款专用制度, 提升 经费使用效率, 持续助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进而驱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2.完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 职业院校应加速推进办学市场化进程, 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办学 模式改革, 整合企业和社会层面资金, 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 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吸引更多企业、组织机构参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另一 方面, 地方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可针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设立社会公益捐 赠渠道。在此基础上, 各参与主体应通过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大力宣传,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捐赠活动, 完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高地建设的内生动力。


(三) 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保障棋 ” ,强化教育资源供给


1.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


一是拓宽教师来源面。技能型社会背景下, 职业院校应基于“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用人标准, 主动优化教师聘用标准, 采取“技能操作 +试讲 +面试 ”的考核方式, 创 新教师招聘引进模式, 拓宽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同时, 职业院校应以培养面向技能   型社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 公开招聘社会、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人   才, 扩大职业院校教师来源面。此外, 职业院校应聘请企业一线的高级技师、技能大师   入校担任兼职教师, 充分利用社会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资源, 扩大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规模, 提高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效果。


二是建立师资培训机制。职业院校应建立教 师下企、入企实践机制, 定期组织教师分批下乡、入企进行实践学习, 提升教师专业实 践能力, 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同时, 职业院校应针对已聘请的企业一线高级技师、技能大师, 建立“劳模工作室 ”“大师工作室 ” ,对教师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实践培 训活动, 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 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成效, 推进技能型 社会建设。


2.构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建立课程资源共享中心。职业院校应立足技能型社会时代背景, 建立包含“专 业资源课、在线精品课、视频公开课 ”在内的课程资源共享中心, 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发 展高地建设成效。首先, 各职业院校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对现 有优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并联合开发标准化、示范性课程内容, 打造专业资源课 程模块。其次, 职业院校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对职业教育领域的MOOC和SPOC课 程进行整合, 建立在线精品课程模块。最后, 职业院校应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建立资源搜索引擎和课程资源监测机制, 在保证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的同时, 针对用户需 求进行优质课程资源推送。


二是建立教材资源共享中心。职业院校应基于职业教育教材 开发需求, 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对案例、视频、音频、文件等内容 进行整合, 打造职业教育教材资源共享中心, 提升技能型社会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建设成效。同时,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可基于教材资源共享中心, 基于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原则, 遴选一批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对现有课 程内容进行优化升级, 降低课程内容同质化现象, 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内容图片


(四) 以激发多元主体合力为“致胜棋 ” ,搭建创新发展生态圈


1.以共商为导向, 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内核圈


职业院校应面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围绕教师和学生建 立共商机制, 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内核圈。 一方面, 应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逻 辑, 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 搭建师生线上交流沟通平台, 形成教师与 学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共商机制。另一方面, 应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对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 并将切实可行的意见融入建设 过程, 以教师与学生共商机制搭建职教创新发展内核圈, 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 设, 驱动技能型社会发展。


2.以共建为抓手, 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功能圈


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以共建为抓手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功能圈。 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统筹规划功能, 通过持续完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监管、激励等政策制度, 统筹建设进程与质量, 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强劲政策支撑。另 一方面, 职业院校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引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 吸引国有 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带头助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增强共建合力, 推动技能型 社会建设。


3.以共享为驱动, 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外延圈


各主体应以利益共享为驱动, 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外延圈, 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创 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内生动力, 赋能技能型社会发展。 一方面,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 枢纽作用, 主动牵头企业组建利益共享联合体, 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利益外延圈, 为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提供支持, 促进技能型社会发展。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联 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为校企利益共享联合体提供保障, 从而发挥各参 与主体优势, 形成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发展合力, 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

 

来源: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 2024年第1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30日 16:53: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