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制度的优化策略
在职业教育迈向提质培优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学生评教制度作为教学质量监督的重要环节,其改进与优化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诊改背景下,改进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制度,也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目标导向的学生全面发展质量评价机制,并分析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加强组织、扩大宣传,提高师生评教工作的参与感
第一,学校要明确评教工作的组织部门。通过认真组织、扩大宣传,进一步促进师生树立诊改背景下新的评价观,意识到评教工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对诊改背景下“以评促改、以评促提升”的学生评价观念形成认同感。能客观对待学生的评教结果和评教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进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第二,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师生在评教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能够参与到评教工作的全过程中。主要包括让评教工作的利益相关者(如学校、教师、学生等)加入到学生评教标准、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来;参与讨论学生评教的达成目标、结果的运用范围;确定学生评教的周期和评价方式等。通过建立师生平等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参考和收集师生的意见、建议,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建议,确保评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科学指标、合理权重,注重评教指标体系的引导性
第一,学生评教指标要符合“以学为中心”的原则。评教指标既能让学生可以测评、能够测评、容易测评,合理科学,又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能够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二,指标设置要尽量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通过学生的评教结果也能快速了解自身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改进教学方法,进而增强评教效果的应用。第三,在诊改背景下,各指标体系的权重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应侧重于学生的收获度与满意度,可设置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成效等方面的指标,引导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需求。此外,为了增强评教结果对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可适当根据课程的特点及教师的风格设置个性化的评教指标。通过封闭式与开放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使评教体系更加多元化、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诊改背景下的测评意义。
三、改进方法、完善系统,实现对评教结果分析智能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智能化打破传统PC机“一统天下”的局面,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为评教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技术工具支持。因此,教学测评的平台要满足移动设备可同步对接,在数据抽取分析上实现智能化抽取、信息发布和收集可常态化开展。构建教学质量体检的CT系统,是符合诊改背景下有效开展评价工作的技术需要。移动评价端口的设置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评教工作的便捷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评教测评率,保证测评数据的有效性。学生通过手机端口可实时发表自己对网上评教的改进意见、对任课教师的寄语等;教师也可通过手机端口随时查阅学生对自己的评教结果及留言,发布留言观后感,进行一对一反馈等。如此一来,师生之间有效的教学沟通反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优化对评教结果反馈的路径,实现评教结果分析的智能化。

四、增加过程性评价,用于教学的诊断与改进
多数高校在开展学生评教过程中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学期终评价两次进行,特别是倡导增加过程性评价以达到评教结合、以评促教的成效。过程性评价开展时间一般是在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对课程前期授课效果的反馈,重点在于通过学生对已完成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满意度等的评价,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一般不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条件,只作为学生反馈教学信息,评价教学效果,教师收集教学反馈的路径。在过程性评价中,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特别是能够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考评层次更高、更深入,实现连续性与教学过程相互融合的评价,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教师个人的诊断与改进,使学生学会评价,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教理念。
五、合理反馈、加强利用,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在诊改背景下,高校应充分重视评教结果的反馈方式和结果的应用范畴。一方面,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方式能够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另一方面,结果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因此,作为评教工作的组织单位,应对评教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反馈,对于“学评教”反映较差的教师,管理者应组织学校的质量部门人员进行“会诊”,侧重分析评教结果中反馈较差的指标,帮助教师查找“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治疗。对于一些重要的指标,组织单位要进行专门的分析,结合学校实际工作进行结果的诊断,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及时调控教学质量的滑坡。再者,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的结果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发展部门应深入挖掘教师教学测评结果的导向性,为教师的发展规划提供帮助,缩小管理者与被测评对象的心理差距,避免引起反感和情绪上的对立,有助于教师的健康成长,最终为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节选自《林区教学》2021年第9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