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多元化探索与实践

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职业教育中学业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单一的学业评价方式已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本文从经典评价模型到现代评价方式,全面分析了技能考试、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评价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职业教育的经典学业评价模型:柯氏评价

职业教育是赋予学习者从事某种职业性工作所需能力的教育,其学业评价必须考虑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习成功与否,最终只能在真实的职业工作实践中衡量,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绩效表现。按照判据、表达方式等评价要素的要求,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学习收获,也涉及学习者在企业工作中的绩效水平。

1959年,柯克帕特里克(D.L.Kirkpatrick)围绕培训过程中的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发表了4篇文章,确定了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四个基本层次。一级评价为学员反应,即课程结束时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所学知识技能在将来工作中的有用性进行展望,但这尚未涉及真正的学习结果。二级评价针对学习效果,通过学习过程记录、学习结果测试等方式确定学习者学习结束后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方面提高的程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确认。三级评价在学习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确定学习者行为转变的程度。这些数据的获得比较困难,需要一定外部条件,如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工作条件等;评价方法也更为复杂,常常需要正式测评和非正式方式(如现场观察)相结合。四级评价针对绩效实现情况,即学习者因参加教育培训后实现的最终结果,强调因学习而产生的绩效提高,如生产服务质量改善和效率的提高,包括精神方面的影响,常见的如对口就业率调查和毕业生发展跟踪调查。四级评价之间的关系。


内容图片


三、四级评价需要在企业和劳动市场中了解职业教育对学习者发展的促进作用,经费和时间花费较大,操作起来也很困难,有时甚至具有科研性质,但是由于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高宗旨,因此具备更强的说服力。从方法上讲,评价结果只有在下一级评价中得到验证才有实际意义,评价方法必须进行科学设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即所谓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客观性等要求。但是柯氏评价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考虑,不涉及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过程,因此无法独立承担起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评价的重任。


二、学业评价方式:职业技能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

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评价离不开对学生职业能力或技能水平的评价,其基本方式是技能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


(一)技能考试

不同国家技能考试制度不同,但大多都会采用“知识+实践技能”考核方式。我国的职业技能等级(资格)鉴定考试一般也分为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考核、典型作业、模拟操作等形式。技能主要采用专家观察评分法确定;对职业规范和工作道德等隐性范畴的内容,则通过对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的观察进行考评。国外研究发现,目前技能评价中普遍采用的标准化考试的职业效度并不高,因为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活动不是简单的操作或线性过程,不能简单按照“对—错”标准或“投入—产出”关系来衡量。

技能大赛是一种社会关注度高和高利害性的、特殊的技能考试,不同大赛在赛项设置、评分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常围绕教学标准及生产技术设置赛项,强调工艺难度,这与世界技能大赛有较大区别;世界技能大赛被认为对专业技术水准和职业素质能够进行更为全面检验,实施成本高昂,但是如果其试题转化应用得好,可以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当今社会,技术发展对传统的技能考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发现,除了特别简单动手操作行为外,采用主观性较强的观察法对复杂技能评价的结果的信度很低,因此发达国家技能考试出现的一个共同趋势是采用“表现性评价”,即考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以考查其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或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此外,技能的含义也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更加强调应用知识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这说明在“1+X”技能证书制度设计中,“技能”和“能力”已经几乎成为同义词,意味着职业技能正在发展成为更强调认知和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此外,传统的技能考试费时费力,特别是在开展大规模的技能测试时,要想达到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求,测试费用和人员投入会高到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步。因此,很多(大规模)职业技能考试需要向成本较低的职业能力测评方向发展。


内容图片


(二)职业能力测评

职业能力测评旨在评价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它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区别在于:考试针对教学(或职业)标准,考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一般有对错之分,反映教学标准的效度;能力测评评价与特定工作相关的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考察实际工作能力,只有能力水平高低之分而没有标准答案,反映职业要求的效度。

职业能力测评的基本功能是将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帮助其处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进行过程优化,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当今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工作者必须有能力(参与)设计工作计划,按照经济性、创新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要求对工作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科学的能力测评要用整体化观念看待职业能力,不但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还关心学生是否能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反思和改进,应加强对诸如技术敏感性和创新性等高层次实践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的“价值理性”和“事实性评价能力”的发展。

从宏观管理角度看,如果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的能力测评能够达到大规模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就可以藉此进行校际甚至区域间的比较,并对不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实证基础。在此,需要研究和开发基于先进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等)的、技能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评相互补充的、反映综合能力评价要求的、具有高预测效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实施方案,并为职业院校和技能评价组织设计和实施高质量的评价提供实操性的工具和实践经验。(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0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11月26日 16:15:3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