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三重内在逻辑解析

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在职业教育的领域中,增值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其背后的内在逻辑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还涉及到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本文深入剖析了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三大内在逻辑:教育公平逻辑、心理动机逻辑和高质量发展逻辑,通过对这些逻辑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以及它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向更公平、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一、教育公平逻辑:职业教育增值评价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教育公平成为保持社会稳定、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期盼的重要议题。

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早期教育公平理论强调对学生教育资源投入的均等,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而新时代教育公平既包含起点公平,也包含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增值评价理论由教育公平理论发展而来,其内涵体现了教育公平理论的各过程要素:一是增值评价强调起点公平,转而关注教育的增值结果,即将所有评价对象置于相同的评价起点;二是增值评价可分离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地区等外部影响因素,单纯考察教育对评价对象产生的增值结果即净效应,体现过程公平;三是将学生的增值结果用于学校或教师的绩效问责时因不受学生起点的影响,单纯考察学生的增值,评价模式更为公平,体现了结果公平。


内容图片


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现象。首先,起点不公平。受地区差异、前期财政倾斜和社会声誉影响,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起点差异较大,且与普通教育相比普遍起点较低。增值评价不考察职业教育各评价对象甚至普通教育评价对象的现有成绩,将其置于相同起点开展评价体现起点公平。其次,过程不公平。主要表示为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各职业院校硬件、师资、政策等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而增值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可对职业学校的各类教育过程投入和产出作标准化处理,排除奇异值的影响,并作横向比较,引导财政投入和政策进行均衡化和补偿化调整,消除职业教育过程不公平问题,为职业教育绩效问责提供良好的评价框架。最后,结果评价不公平。受地区、职业院校水平、社会声誉影响,职业院校发展水平、教师水平、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单纯评价其结果难以真实反映职业教育本身对其的影响。增值评价控制相关因素影响,转向对职业院校发展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水平的提升幅度、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的上升高度的评价,可解决结果评价不公平问题。


二、心理动机逻辑:职业教育增值评价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机制

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和理查德·莱恩(Richard M. Ruan)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的“内在动机”即内驱力,与短暂的外部动机不同,其是一种最有效、可持续的激发潜能、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内部力量。内在动机主要由胜任需求、归属需求、自主需求三要素构成。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内在逻辑充分遵循“自我决定论”的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和自主需求三要素。

第一,增值评价尊重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的胜任力。增值评价尊重个体起点差异和胜任需求,因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其起点受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各不同,增值评价摒弃统一的优劣评价标准,采用基于职业教育评价对象自身特质的成就不断增值为评价尺度,充分激发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的内在驱动力。第二,增值评价关注所有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的成就增值。增值评价真正关注每个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的发展和进步,而非仅关注成就靠前的群体,关心所有个体在相同教育环境下取得不同的增值并给予差异化指导,引导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有教无类,回归教育本原,从而满足各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的归属需求。第三,增值评价培养职业教育评价对象的成长性思维。增值评价与结果评价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结果评价是一种基于固定性思维的评价模式,强调成果的不变性和人的能力固化,并由此引发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增值评价是一种基于成长性思维模式的评价方式,强调人的能力可通过努力培养,并不断提升。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ack)指出,具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更具大局观和发展观,并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取得各方面的进步或增值。两者在评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最终会传导至职业教育评价对象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增值评价可引导职业教育评价对象从僵化的固定性思维模式转向强调发展的成长性思维模式,体现了对职业教育评价对象自主成长需求培养的价值意蕴,可进一步激发其内驱力。

国际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D a niel L.Stufflebeam)指出,教育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式,不仅适用于普通教育,更适用于职业教育。增值评价对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内部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职业教育评价对象具有更为强大的激励作用,是职业教育取得不断增值的有效手段。


内容图片


三、高质量发展逻辑: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的发展观视角

第一,增值评价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逻辑契合。著名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 Vygos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包括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是人在无外界指导下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潜在发展水平是人在外界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体系主要解释人的学习、发展和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类似于“脚手架”的作用,指导人们不断接近自己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增值。而增值评价正是一种面向“最近发展区”的评价理论,是对人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测度的有效工具。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受职业院校、教师或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及财政投入、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潜在发展水平的挖掘是职业教育的首要发展目标,两者之差可理解为职业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增值评价适用于职业教育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程度或增值幅度的评价,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增值需分离职业教育各要素自身的影响,单独考察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增值情况,因此增值评价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逻辑上存在契合之处。

第二,增值评价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有效凭借工具。“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双高”建设的生命线,职业教育应实现“量”“质”和“中国特色”的增值,方能体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体现“量”的增值。在职业教育评价中应用增值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考量绝对的发展数量和各指标的发展程度和增加幅度,即量的“增值性”,同时考量这些“量”的增值所进行的投入,即量的“效益性”。各指标量的“增值性”和“效益性”共同构成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其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体现“质”的增值。针对职业院校的文化积淀、教师的教育情怀、学生的职业素养等指标,并不能简单地开展定量的增值评价,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然是更高层次的超越和更大程度的革新。在定量评价基础上,可应用增值评价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师资建设、学生发展进行重构,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质性”指标的增值评价。最后,高质量职业教育应凸显“中国特色”的增值。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特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可对职业教育如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开展增值评价,为职业教育的“特色评价”指明方向。(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6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发布于:2024年11月26日 15:56: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