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教学评价的三大发展理念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正面临重大转型。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三大核心理念,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还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成长,同时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来激发个体潜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对话的评价体系,以适应产业需求和教育目标的不断变化,从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以高职学生发展为本位
发展性教学评价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建构主义重视知识、更重视分析处理问题的素质能力,核心内容主要以学生为本位,这与高职教育教学的评价目标一致。以高职学生发展为本位是指在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中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特点,不仅要在其思想意识上以及实际职业操作上形成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能力体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职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相互交融和一体发展。基于此,以高职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评价理念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人格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应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释放其人格中的能量,使学生的价值、表达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能够有机统一,实现联合管理、统一协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评价中发展人格。二是能力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要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现实下高职学生个体多元化的需求,让学生参与生产经营并取得相应的报酬,这在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创造了条件,满足高职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的能力发展要求。在校企一体背景下,发展性教学评价强调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必须是学校和企业教学评价的共同目标,并贯穿于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相互配合,做好发展性教学评价活动的顶层设计,坚持以高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理论知识融合到产业实践当中,建立长效发展评价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基础下共同育人的目标。

二、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每位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职教师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营造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这既是当前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故而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中,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到中小型企业教学和实践的机会,让其更好地体验岗位工作,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并在随后的教学中把实践性、产业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给予学生职业性方面的引导,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教学的能力。发展性教学评价对高职教师来说是其专业化成长过程所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也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既要把教学融入产业理论的需要当中,也要把产业实践融入教学当中;既要遵循高职教学阶段认知及学生学习规律,也要按照学生职业成长阶段规律进行教学。在分析高职学生的有机综合评价与反馈信息过程中,高职教师要自觉地对自身的教学优点与不足进行调整,并及时省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同专业产业的要求是否相符,主动规划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决定何种程度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相符,进而完善自身专业性、产业性评价体系,持续地升华原有的职业发展思想水平。

三、促使评价过程面向多元发展
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的智力分为九种类型,此理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所表现的领域不一定完全相同。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这就决定了评价过程是以多元化为基础的,并采用多元评价方法。评价过程面向多元发展是指在评价中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在面向多元发展的理念要求下要做到两方面。一是对话。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会导致教学评价难以进行。为避免此状况发生,教学评价需要建立对话机制。多元主体可以通过多元对话机制进行切磋协商,互相交流思维与方法,逐渐形成多元评价格局。二是开放。在以前的教学评价中,因为一元价值在评价中占据绝大部分,较少吸收来自其他方面的价值评价而显得封闭,无法体现开放的价值。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应面向多元方向发展,在评价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中寻求平衡,尽可能吸纳各主体观点以谋求最优发展。故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面对多元思想和不同价值观的主体时,应保持对话与开放的心态,在发展性教学评价过程中针对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不断地与多方评价主体交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由专业对口的企业对学生与教师进行评价,并根据多元评价结果实现“一对一”订单式评价模式,为企业输送综合评价符合用人标准的人才,间接强化产教融合的实施,促进评价过程面向多元发展。(节选自《职教通讯》2022年第12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各位老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