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1+X证书制度的三大创新路径

2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1+X证书制度不仅重塑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对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1+X证书制度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X证书制度作为一种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和集体规范,有着特定的生成逻辑、系列规范和合法性基础,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和特征的结构、规则、程序、规范、机制等制度安排”,也将创造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相关的行动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便能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内容图片


一、以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内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的类型教育,承担着“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的重担”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层次不尽合理,学生所习得的技能粘性、弹性与韧性不足,造成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高。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制于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间长期横亘的“中间地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合而不深”、产教融合“融通不足”,“两张皮”“独角戏”“壁炉现象”等问题仍难以破除,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存在现实困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挥之不去。当前,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持,产业结构和形态正进行深刻变革,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唯有以产教融合为行动圭臬,方能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


对于1+X证书制度而言,“1”指代的学历证书反映的是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业水平,而“X”所指代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代表了产业对学生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认可,其实质是通过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通,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所以,1+X证书制度产生和实施的逻辑起点,便是以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巩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合法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换句话说,1+X证书的融通过程便是将产教融合具体化为书证融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证书评价组织或行业企业主导“X”证书开发时,会将考核内容直接对接企业真实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体现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划、新要求,代表有关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并以此作为推动器或催化剂来推动“1”学历证书的变化,用市场化导向的“X”证书来推进学历证书所对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路径转变;职业院校需要将“X”证书体现的岗位(群)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将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标准贯通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学历证书涵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的要求,为体现“教育属性”的“1”赋予特定的“职业属性”。这个时候的“1”和“X”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了,它们构成了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标志性成果,实际上借由产教融合而重构了职业教育新生态。


内容图片


二、以技能养成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等都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革,使得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细分且分化较为严重:一方面,因为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大量基础工作被智能化设备替换,市场对具有初中级知识和低技能水平的劳动者需求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因为数字化智能技术深深嵌入工作系统中,职业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职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市场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此,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不仅包含执行特定任务的技能,还包括拥有知识和技能,以及迁移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情势的能力。为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便需要通过横跨职业域、技术域、教育域与社会域,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非常清楚地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就表明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面向更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的需要,要以实现终身职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推动职业教育从“为了职业”的目的型职业教育走向“通过职业”的手段型职业教育,以极大地缓解我国就业市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尽管“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1”学历证书的必要补充,但它并不是孤立的,也不可能游离于学历证书之外。它应该和学历证书一样,充分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体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只不过所反映的角度、形式和具体内容不同而已,而且“X”证书更具动态性。可以说,1+X证书制度是一套系统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让技能培训过程和专业教学过程同步并一体化,强化职场和课堂、校园和企业的渗透融合,强调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性学习、虚拟工作场景学习、理实一体化学习等环境,让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理解、交互而深化对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习得,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实现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知识迁移,形成能够适应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要求的核心素养。这样便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让学习者拥有能够适应产业技术迅速变革的技能韧性,成为劳动力市场真正需要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内容图片


三、以终身学习催生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既是站在知识经济视角探讨智能时代发展所需的未来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对劳动者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职业知识获取及技术技能养成需要的前瞻性布局,更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打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帮助学习者根据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和教育机会,为学习者持续成长成才拓宽了通道;另一方面,智能时代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也为之提供了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路径,让每个劳动者都可以通过贯穿于一生的持续性学习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动态积累也就意味着应该将当前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相互割裂的状态打破,可以有效地统整各类教育资源和要素,从而实现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


从1+X证书制度的设计逻辑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可以昭示相关岗位在不同层次上对技术技能水平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水平实现横向可比较、纵向可衔接,才能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阶提供明确而清晰的参照。而且,无论是“1”还是“X”,为了凸显其社会适应性,都是根据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技术技能变化而动态调整的。作为一种可以在各级各类学习成果间实现认证与积累的等级制度和标准体系,国家资历框架体系便呼之欲出。它是用于“衡量、沟通、衔接社会成员的各级各类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多元化学习成果的等级尺度和通用标准”,是实现不同证书间相互衔接、互认、兑换的统一框架体系。也就是说,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相互融通,除了在内容设计上下功夫之外,还需要有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作为支撑。事实上,作为系统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设计内容,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搭建国家资历框架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衔接。甚至可以说,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13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20日 17:26:5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