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拼的基石:撰写高效教学反思的策略"

7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教学能力竞赛的框架下,撰写教学反思被赋予了明确的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撰写出优质的教学反思呢?有人总结了六个关键策略,详细阐述如下:


一、找准一个“点”

这里的“议题”指的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是反思的出发点,缺乏问题的反思是空洞无力的。有效的反思必须建立在对问题的深刻剖析之上,因此,将问题作为反思的切入点是深化反思过程的关键。 我们需要对教学现象进行精确的诊断,揭示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问题,同时识别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随后,我们应围绕这些核心议题,从多个维度和视角进行深入反思。 此外,我们应积极捕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难题,通过用心体会和深入思考,使反思更具深度和洞察力。


二、依据一个“理”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没有理论的反思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问题去学习相关理论,进而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 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我们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比一个“标”

反思就是自省。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 所以教师要找到一个标,进行对比,自己上一节,听他人一节,两相对比优劣自知,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发扬自己的长处。 当然,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 学识渊博,游刃有余;学识浅薄,左支右绌。找到一个标,也有利于我们加强自己的积淀。


四、在对话中提高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史对话,与事实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 所以反思不能局限于个体,还应该有同伴的参与和合作。一方面,反思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其中他人的反馈是个人反思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共享、外化、组合才能得以内化、转化和传播。 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群体环境的制约,正是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场。在这个动力场中,个体的角色和群体的角色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巨大的智慧。 集体备课机制为教师提供个体与整体和谐共融的良好环境,合作其中能使自己从各个角度获取反馈信息,促进反思的深入有效的进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五、兼顾整体与细节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既要关注整体,对某个环节进行整体分析;同时又要深入细节,把整体切开进行断层扫描,在搞清楚细节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要敢于保留、勇于否定,这是反思的难点。 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过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它既是一种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超越。 所以教师要对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传统习惯进行挑战。


六、珍视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闪现”

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逐步展开,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交流达到和谐状态,时常会激发出一瞬间的灵感,这些突如其来的“灵感闪现”往往是课堂上最为耀眼的火花。如果不及时在课后反思中捕捉并记录这些瞬间,它们就可能如同流星划过天际般转瞬即逝,留下无尽的遗憾。 正如古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过后,重要的是要及时且全面地记录下这些灵感。每当我们将这些珍贵的“灵光”整理成文时,内心定会充满喜悦,因为这些灵感的价值,有时甚至超过我们对自己不足的认识,它们是我们教学智慧的宝贵结晶。

发布于:2024年11月14日 10:02: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