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质量年报评价指标优化探索与实践

1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多年来,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始终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成功实现了从国家到省、再到学校各级报告的全面覆盖。随着年报内容体系的逐年完善,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显著增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也日益健全,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和实用的现实参考。展望未来,为达成“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并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院校发展、政府监控、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以及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度对接,我们要在评价主体构成、评价标准要素、以及评价手段方法这三个关键领域,对质量年报的评价指标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


一、以协同性思维完善评价主体构成


“教育评价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管理和改革的重要指挥棒。”从理论层面看,教育评价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方法、模式、制度等方面;从实践层面看,教育评价需要明确“谁评价谁”,即评价主体用何种评价方法及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党的全面领导下的多元评价”“构建协同配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不同主体视角,灵活运用多种评价办法,针对不同评价活动,对评价对象开展系统、全面、充分的评价。


一是职教类型定位的客观需要。类型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势必要关注与之产生各种关联的利益相关者,要回应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学生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由此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职业教育评价应当是政府、学校、学生、行业企业等主体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和功能定位。职业教育评价便是“基于多元评价主体对职业教育发展愿景的期盼,通过研究和分析发展现状与愿景之间的差异,判断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是系统、全面地呈现评价主体在政府履职、人才培养、院校管理和服务贡献等方面的价值判断。


二是动力相对不足的现实需求。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显著标志,即评价主体是否已经从政府一元控制抑或职业院校一元评价真正转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价。研究从学生需要、学校发展、政府履职、企业需求等四个维度,选择4个时间节点对十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加以分析,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变化的分析,得到各方主体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变化趋势。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峰值最高,政府、企业、学生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峰值相对较低,表明职业院校是当前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依然以职业院校为主要视角进行评价,而政府、企业和学生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相对不足,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利益相关主体应有的作用。


内容图片


三是多元协同的优化建议。对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建议未来在以下方面加以优化,即基于学生、职业院校、政府、企业为主的产业界等不同主体视角,针对学生发展、教育教学、办学环境、服务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兼顾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采取多种方法、综合多方意见、运用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充分落实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治理水平。尤其要发挥企业作为用人单位的第三方评价作用,因为企业的参与能够全面地发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发现和培养人才,能够提升职业院校的教研水平和人才质量,能够给予职业院校更加符合实际的意见,能够给出对职业教育发展更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既有利于职业院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又能够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负责。要而言之,以协同性思维建立完善评价主体构成,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人才培养以及企业获得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系统性思维改进评价标准要素


评价标准是实施教育评价活动方案的核心要素,是评价者在教育评价活动中衡量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反映出评价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的内容,对被评价者具有引导的作用。


一是不同教育类型需要不同评价标准。新《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明确了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然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劳动就业、行业企业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因此,评价职业教育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部门管教育”,必须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考虑教育系统内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教育系统外部产业需求侧的相关要素,根据科技、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调整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服务,进而实现教育系统内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教育系统外部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二是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应兼顾教育内部和外部。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产业发展格局和行业发展现状,根据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领域及改革重点,将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等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引导职业学校建立与区域产业和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专业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是职业学校应注重提高服务贡献经济社会能力。职业学校要遵循自身办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建立健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多元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引导作为需求方的行业企业及时提供人才需求和预警信息,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专业特色鲜明、企业社会参与的类型教育转变”,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


三、以数字化思维优化评价手段方法


数字经济及数字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培养内容和目标的变革。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变革仅以传统的方法手段开展职业教育评价的习惯性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教育评价手段方法现代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评价,可以实时动态捕捉不同时期的行为数据,进行教学效果的过程性、阶段性、增值性、结果性考核评价,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开展互评和自评,进而多维度、全方位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为科学客观,相比传统评价方法手段,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是统筹终结性和形成评价全过程。对职业院校而言,应全面掌握“终结性”状态数据及“形成性”动态数据,建议在借鉴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相关监测数据基础上,研究利用更加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并完善职业院校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同时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点,建立学生知识模型、学习行为模型、教师教学行为模型等,对教与学的行为信息进行采集、归类和分析,建立课堂教学“教”“学”行为数据库,形成核心价值数据,为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的科学性。


内容图片


二是针对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展开个性化评价。对于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学生而言,现行关于学生成长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唯分数”“唯升学”“唯就业”,基于大众普遍认知设计评价方案,关注学生认知维度的能力,且以学年、学期为评价阶段实施终结性评价,无法及时有效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非认知维度品质,难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尤其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面临生源多样化的学情状况,特别是在大面积扩招以后,高职生源从原来的普高生、中职生为主,逐步过渡到“两主四辅”(退役军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接下来还将包括基层在岗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紧缺、办学条件稀释的情况下,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评价职业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程度,亟需智能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创新,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多样性、协调性发展。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企业等不同主体,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以此引导教师丰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实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和学习建议、挖掘课堂教学实效较高的典型案例等,形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良性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评价在新技术引领与深度融合下不断向现代化与专业化水平发展。(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6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11月06日 17:20: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