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其实践的核心理念

1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内容图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职业教育发展设定了两个阶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或者说,到今后的2025年~2035年之间,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对的基本关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高质量发展与规模数量增长的关系。


近年来,职业教育大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大扩招,加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担心。那么,职业教育数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是否必然相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而言,发展意味着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量的增长本身就意味着发展。如果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量不足,或者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数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数量时,就很难说职业教育是高质量的。当然,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但数量的增长也不等于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数量与质量的一致性既取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又取决于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质量保障能力。数量增长如果能够与入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学习方式、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相协同,那么数量增长就不会引起质量的滑坡,或者说,质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二是高质量发展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与职业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根本意义上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数量、质量、结构相统一的实践概念。从结构层面而言,职业教育结构具体包括层级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结构、数量结构等。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结构性供需失衡。其一,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即职业教育更多地是学历层次教育,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没有得到彰显,更没有表现出相对于普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其二,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性供需失衡,即职业院校某些专业毕业生数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与结构变革是紧密相关的,没有职业教育结构的变革及其合理性,就谈不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强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确定到底是对谁而言的高质量。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质量,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以及高端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程度,是相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高质量,是人才培养供需吻合的高质量。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部分产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与量是否能够满足制造强国战略需求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中观层面的校本质量,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办学特色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升级的满足度。微观层面的个体发展的质量,即满足毕业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发展潜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印证,虽然表现形式或考察视野不同,但本质意涵相同,都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1期)


发布于:2024年11月05日 15:15:4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