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为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课堂的重组和升级成为关键任务。职业院校需通过实施课堂改革,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的教育,并融入时代发展特征,遵循“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本文通过探讨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破解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等方面,旨在为实现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图片

一、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完善课堂改革的类型化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将课程各个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使其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种系统变革举措。[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的发展定位,并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在5~10年左右时间内,基本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基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观指导进而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课堂。具体而言,当前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别于普通教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课堂的形成逻辑和特征,进而透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依据。为此,急需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聚焦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变革育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转型。


二、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入融合,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先进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匮乏、职业教育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同时,从职业教育的学理层面看,从事岗位工作是个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最终归宿,职业教育在针对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关注个体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综观职教课堂的现实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鲜明、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欠佳、感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敏感度不强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源于职业院校课堂,也需止于课堂。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内容图片

三、破解课堂教学真实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堂质量的支撑,聚焦职业院校课堂实践。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第一,校企“双主体”育人失真,学生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岗位工作任务。尽管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关注实训、实践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于企业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校企互不合作、虚假合作、浅层合作等问题丛生,课堂教学成为“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的简单叠加,导致学生面临“学用脱节”“工学脱节”的学习困境,最终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很好地应对和解决岗位中的实际问题,适岗转岗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需要通过职前培训进行。第二,课堂教学主体单一、内容同质、方法趋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术技能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有着自身独特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但是,长期受普通教育影响的职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存在着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职业教育课堂的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第三,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虽然,职业院校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对传统的理论课堂不感兴趣,文化功底、理论基础薄弱,制约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因此,需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创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交叉教学表现形式,打造教学有效、学习高效的新型职业院校课堂,促进学生理论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双向提升。(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期)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10月29日 17:57:5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