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设计

2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在传递知识方面效率较高,特别适合大规模的班级教学,教师也能更容易地维持课堂秩序。对于实践性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往往依赖于笔记和教科书等较为传统的学习材料,这可能导致知识点的遗漏。此外,学习资源的更新速度较慢,缺乏包含最新前沿技术的内容,导致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此外,由于老师缺乏足够的企业工作经验,能够传授的实际工作经验也相对有限。

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解决传统课堂局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模式配合元教材平台,利用线上资源和互动特性,结合线下教学和实操训练,能帮助教师全程、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干预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下面以《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分享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阶段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前通常是开展预学和学情分析。元教材平台起到至关重要的载体作用,预习任务的发布,预习资源的上传等都需要在平台上进行。教师上传预学所需的所有资料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学,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程基础知识。

课前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情。针对上节课学生个人表现,和所在小组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发布预习任务时有针对性的调整预习测验的难度,通过元教材平台的预习测验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通过查看教学平台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基于课前学情设计课中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中阶段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投屏学生的课前测试情况,讲解共性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前和课中设计的衔接,充分发挥课前设计的作用。

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而言,导入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发布企业真实汽车故障维修案例,讲解任务要求后,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线上平台的协作工具(比如在线文档编辑、项目管理工具)来初定检修方案,再通过虚拟软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技能培养的过渡。

学生进行虚拟仿真操作的时候,教师巡堂观察指导,通过虚拟仿真软件的内置评估工具和日志记录功能,自动记录学生的操作数据,评估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教师通过软件数据分析了解学生操作过程的难点,进行集中讲解,指导学生完善维修方案。

完善方案后再进行真车维修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三色标志和维修流程表填写提醒学生操作安全和规范。通过线上平台的直播或录制视频功能,记录学生的实践操作,以此来评估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实操后按照企业流程对维修完成的部件进行质量检验,判断维修结果。最后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点评和检修结果对学生参与课堂全过程进行评价反馈,便于学生进行针对性改进。

维修任务过程中平台全程记录学生各项能力表现,教师提前在平台上设定各项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各项能力值进步情况进行量化对比,根据学生的提升程度设定评价鼓励,探索增值评价。任务完成后结合质量检验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后阶段

课后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发布企业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告知学生这些内容的评价分值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上传维修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拓展维修思路。学生课后在企业完成拓展任务,根据企业和客户的综合评价就学生的岗位应变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及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评价。

整个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课程平台学习记录、仿真软件考核结果、任务参与情况、教师、企业导师和客户的点评,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全面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增幅、企业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参与情况进行增值评价,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为学生的自我突破提供动力,并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10月25日 14:27: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