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四链”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在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为确保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显得尤为关键。专业群建设作为这一战略的核心环节,不仅是连接“四链”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未来工匠的重要平台。

基于“四链融合”的视角,专业群建设的优化路径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群整体布局

首先,应发挥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协调与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联合当地发改委、人社部、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按照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蓝图、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布局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制订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同质化现象的管理和疏导,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群,支撑产业均衡发展,实现专业群整体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统一。其次,高职院校应做好学校层面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方面,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是服务本地产业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专业群建设顶层设计中要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组建专业群需要对产业链、岗位链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专业群由哪些专业组成,同时需要根据区域内产业经济需求的实际情况组建专业群,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思路,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群之间的合作与优势互补。一所学校的多个专业群之间有强弱之分,也有很激烈的竞争,要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管理模式,协调发展。最后,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要对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进行调研和分析,加强产业链、创新链的研究,尤其是产业趋势研究,对产业发展阶段及未来走向进行预判,从而确定专业群未来发展方向,保证专业群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应建立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做好群内专业退出、调整、融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引导,对不符合专业群建设要求的及时退出,对一些对接产业链上功能退化岗位的专业,要逐步弱化其在专业群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

产教融合是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重要路径。专业群建设要推动校企合作实体化,而不是停留在以签约、协议等方式开展的所谓“合作”,要逐渐从以校内建设为主体向多主体共建模式发展,牵头或积极参与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与区域内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发挥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推动产业和教育良性互动。首先,要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沟通与交流,企业及时反馈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其次,专业群要通过“引企入教”等方式,构筑产教融合平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和实际教学,推进启发式、探究式、任务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标产业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岗位技术转变成项目化教学内容,促进课程内容与产业链融合。再其次,专业群需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构建资源聚集、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对接真实生产流程的实践教学环境,采用真实情境项目任务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工作的整体过程,培养其在真实工作状态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对接产业岗位链的真实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后,要与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畅通选聘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到高校任教的途径,促进学校和企业人才实现双向流动。

三、推进科教融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科教融汇是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衔接的有效路径,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科研成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产业岗位技术的提升为专业群课程和资源建设提供重要依据。首先,高职院校专业群应主动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强与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突破,加大政府决策咨询、企业与教育教学急需的实用性成果供给。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化建设,促进技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并产生实际效益,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和升级。其次,专业群建设要将教师技术创新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中,同时密切关注产业链、创新链动态,及时将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等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科学对接。最后,高职院校应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平台,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的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推动职普融通,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不只是简单为一种职业和岗位培养技术人才,而是要求培养技术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高,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职普融通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融合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应根据未来人才学历层次上移的趋势和需求,推动职普融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一方面,专业群内专业应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乃至硕士贯通培养体系,从纵向上开展职普融通,积极开展“3+3”中高职贯通培养、“3+2”“4+0”等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项目,加强贯通培养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技能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衔接,打通学生升学渠道,为其提供就业和深造的多元途径,拓宽发展通道,促进其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以单纯的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目标,构建包含丰富的课程种类和内容、促进学生多元成才的课程知识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美育、体育、德育等各类通识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另外,专业群应做深做实“学分银行”建设、“1+X”证书等制度,扩大职业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建立面向学生、在职员工、失业人群等各类人群的职业培训机制。

五、优化成效评价,促进专业群长远发展

衡量专业群建设质量、建设效率、建设效果的好坏,需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对专业群开展评价,以不断提高专业群建设成效。首先,应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制定专业群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开展专业群建设全方位评价。其次,充分尊重专业群建设主体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及时发现专业群建设问题与不足,不断改进专业群建设内容,突破专业群建设难点,提升专业群建设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专业群建设更好地对接地方区域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了确保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化的评价体系,实现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分析。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内部评价的深度挖掘,也要加强外部评价的广度拓展,形成内外兼修、相互补充的评价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应坚持学校自评与外部他评的有机结合,鼓励高职院校建立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的内部评价机制,同时引入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专业群建设的评估与监督。通过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不仅能够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还能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为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我们还应强化专业化评价能力,不断提升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专业群建设的良好氛围。综上所述,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坚持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专业化评价能力,并加大多元化主体参与评价的力度,我们可以对高职院校专业群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于:2024年10月21日 17:48:4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