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教育新境界:高质量发展驱动下的质量评价优化路径”
《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蓝图》着重强调了“全面深化教育评价体系革新”的必要性。这一全面深化进程,其核心展现为教育领域整体性的进步与转型,该转型是多维度因素——理念、标准、方法、评判体系、服务体系、制度框架及文化底蕴——相互交织、协同作用下的产物。这些关键因素分别扎根于评价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中:价值导向层(以教育理念与标准为基石),机制构建层(涵盖制度设计与文化浸润),以及实践操作层(涉及方法运用、技术实施、评判执行及服务提供)。这三层结构共同构筑了“价值引领—机制保障—实践落实”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新范式。因此,要推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就必须采取全局视角,确保上述所有要素、层次及结构在高职教育广泛而深入的实践环境中实现协同进化与持续优化,从而促成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与转型。
一、价值维度:确立人本导向的评估准则,践行教育评价的育人新视野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高职教育领域,质量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多元利益相关者间的价值共识挑战,即在正视各评价主体间潜在价值分歧的基础上,明确“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李庆丰等学者的观点指出,高等教育评价的核心在于不同评价主体间的“价值整合”,这一过程建立在尊重差异、寻求共识的基础上,需确立一个共通的价值基准。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各主体利益交汇的起点。将这一理念映射到高职教育质量评价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便成为了衡量多元价值中的核心标尺。构建以人为本的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各评价主体间对话交流的基础框架,它要求评价活动必须围绕人的成长与发展展开。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多侧重于社会导向,侧重于评估职业院校的客观办学条件和外部效益,如与行业产业的对接程度、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等,而对于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因此,为了响应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必须确立评价育人的新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这要求我们在评价目标、内容、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对学生素质养成、德育发展等方面的评价,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一是要强化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内容界定。21世纪,人类社会相继步入了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网络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工作世界,促使劳动力市场出现岗位“极化”现象,即低技术技能需求类职业主要围绕人类生活服务集聚、中技术技能需求类职业正被人工智能替代、高技术技能需求类职业向智能机器的操作和研发展开。高职院校处于职业教育纵向结构的中间层,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改变紧盯着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以供“谋生”的传统理念,确立“人文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直面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对人类自身生存带来危机”的可能性,培养学生“人工智能之不能”的思维和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交际表达能力”等软实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由“琐碎自由人”到“现代职业人”的转变,即学生不仅拥有免于被强权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其职业能力能够使其实现“能力”范畴下对资源的合理占有,进而满足职业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是要考察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价值事实”。也就是说从构成价值关系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出发,考察学校教育是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条件,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是单纯地评价物、事和人,考察学生是否获得了一项证书、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学校投入了多少教学资源等。
总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考察高职教育中的物质投入等“硬件”已不是评价的主要关注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评价育人”的新理念,将培养现代职业人的价值标准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共同和核心标准,来统领多元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二、机制层:优化评估制度设计,健全高职教育内外评价联动互补新机制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尽管明确了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核心价值、评价标准,采取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但实质上“管办评”分离改革仍囿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微调及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思路。因此,高职院校不免受“外部质量问责”评价导向的影响,在落实“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过程中往往习惯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用程序“控制”“生成”和“保证”质量,用技术来测量、规范、监控质量。这不仅导致教育评价技术化特征鲜明、人文化意蕴不足,高职院校发展呈现同质化倾向,而且存在各利益主体支持力度滞后、权责不对等、合作方式单一及合作机制有待规范等问题。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这与机制保障上缺乏“共建”平台和规范有关,因此建立起评价育人新理念与评价实践之间良性互动的评价运行机制,营造充分理解的质量评价内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要实现由“外部评价驱动内部”向“内外评价联动互补”的转变,强化育人格局多元协同。高职教育跨界性的特征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强调在开展以院校为责任主体的质量审计时,要关注院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守恒”,不仅要实现院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结合,而且要致力于内外评价联动基础上的优势互补,如外部评价的重点是要“确保学校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及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助力多元主体办学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高职院校具备对学生充分了解的优势,因此在自我评价中要重点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中心地位,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明确学校的学科专业集群设置、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等是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政府评价或受其委托的评价可作为补充,考核学生能力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符合国家对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第三方评价基于中立性优势,可以客观地对学校自我评价再评价,全方位检验职业教育能否满足个体发展需求,使其实现“积极自由”。
其次,改革单一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教育评价制度。近年来,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并提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评价主体也被赋予学校本身,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被关注,逐步提升了质量评价实现“以人为本”的可能性,但制度环境建设的不完善仍然难以保障评价效果。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迫在眉睫:在硬制度层面,要建立第三方评价的法制化轨道,一方面使第三方评估机构真正“由委托走向授权,评估的权利由法律赋予,评估机构不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另一方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准入和监管机制”,确保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各方对话协商机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赋权的有效机制以及利益补偿机制,尽量平衡评价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以上改革,逐渐消除评价中的“行政管理特权化”及“层级壁垒”现象;在软制度层面,要激发高职院校对质量文化隐性构成要素的挖掘意识,加强绩效评价理念和推广;在实施制度层面,要强调结果应用、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定期评价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绩效预算和审计制度等,对重大改革项目和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减少多头评价和重复评价,减少影响发展的控制效应(钳制评价对象发展)、拟态效应(评什么建什么)、破碎效应及人情效应(评价不合理或损害评价对象利益导致主客体关系紧张)。
三、实践层:创新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探索有效评价新实践
系统推进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内含“评什么”和“怎么评”的关键命题。在根本上把握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评什么”的基础上,聚焦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怎么评”的问题,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内外联动评价的准确性,持续创新新时代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保障评价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性及精准有效性。
首先,要确保内外联动评价体系实施框架设计的综合化和统一性。构建评价体系实施框架,是为了解决高职教育“怎么评”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由“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质量治理逻辑转向要求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框架的建构要考虑学校、政府及社会多方面评价标准的协同,如英国教育质量标准局就建立了“共同评价框架”,一方面作为职业教育内外部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因评价内容和等级的参考标准具有统一性,所以通过内外部评价结论的对比可以判断院校内部自我评价是否准确。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可以借鉴U-Multirank多维分类的方法,在不同高职院校间根据职能定位构建分类评价框架,在同一高职院校内、外部评价中选用分类评价框架中的一类共同使用。在制定评价实施体系框架时,要注重标准尺度的上下推移,在总的效能评价指标和分项评价指标上要逐级呈现国家教育方针的原则性要求、基本的教育发展标准、关键的可量化指标等。为了使评价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可参考日本在职教评价中的经验,即宏观的效能指标作为评价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级“基准”为评价人员提供“靶心”,下设的二级基准要求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要在“最近发展区”内不断提升,避免高职院校凭借同一“优势”在下一轮评价中再次获优,督促其为达到更高水准去不断改进。
再者,我们应当平衡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的手段,以削弱过度依赖非人性化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约束效应。长久以来,“技术理性”的盛行促使以数字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法,因其直观、精确、高效的特点,在高职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被过度使用,导致了一种对数字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使数字成为了一种具有规训功能的“权威”。然而,这种趋势忽略了高职教育应秉持的“价值理性”,即将人的存在与成长置于核心地位,而非将其简化为一系列抽象的数字。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依赖量化指标来衡量人和教育的价值,而应将量化的“数字”指标与体现人全面发展质量的质性价值指标相融合,以此作为培育高素质现代职业人的有效路径。
最终,为了提升高职教育评价的服务效能与深度,我们应采取常规技术与智能技术并行的策略。鉴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涉及的广泛领域和多元利益主体,导致评价实践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技术能够高效处理海量信息,优化信息筛选流程,并促进信息的精准匹配与深度分析,从而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支持,进一步增强评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