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双高”挑战:高职专业群同质化风险的识别与策略

1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专业群建设需紧扣“双高计划”的“特色带动、创新引领”目标,关注三大要点:差异化执行政策以强化内涵建设规范性,并激发政策对象活力;整合内外资源,注入新动力,减少模仿,促进本土化创新;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应对趋同挑战,强化团队与协同创新能力。

一、创新运行机制,彰显政策执行的差异化

各区域需加强区域专业群建设制度的差异化落实力度,摆脱专业群建设过度依赖“双高计划”的国家“母本”,强化“双高计划”建设实施性政策的省域创新,加强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性探索的力度。

1.选择政策工具,发挥专业群建设的制度优势

专业群建设虽然是专业建设的新形态,但已经具有多种类型的相关政策。高职院校需要选择适宜的政策工具,发挥专业群建设的制度优势。一方面,专业群建设包含多重子项目,面临多种建设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付诸实施。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政策的联动性较强,涉及多层领域、多个部门。专业群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各政策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需要结合专业群优势寻找适用于各个子项目、契合不同建设阶段的政策工具,不能仅仅局限于“双高计划”的相关政策文件。高职院校需根据特定的建设任务和面临的特殊情况,寻求特定政策的支持,强化专业群建设政策的横向联系与纵向继承,实现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规范性与多样化的平衡。

2.强化政策执行,提升专业群建设效能

专业群政策对象的跨界属性及多样化、异质性等特征,致使相关政策面临复杂多样的专业群建设环境,很难提出面向特定情境的恰当解决方案和具体的建设意见。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政策的执行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领会政策背后的机制特征,明确政策的意图,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实践。专业群建设者需要将政策的合理执行与解决专业群建设的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将专业群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专业群建设效能的有利条件。

3.调适政策策略,匹配专业群建设的模式

面对专业群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诉求,政策执行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需要调适政策策略,平衡政策的控制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通过政策创新试点、政策扩散学习、微观制度建设等策略,平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激活专业群基层治理组织的活力。首先,由点到面进行专业群政策的创新落实。地方的多元化实践为面临多元化需求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提供了有益参照。高职院校可根据首轮“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试点经验,进一步摸索专业群建设的具体路径,找准专业组群的逻辑,将发展实力较好的专业组合在一起开展初步尝试,以此带动全校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多层级、多形式开展专业群建设政策的深度学习。高职院校需创新政策学习模式,将政策的学习深入到专业群建设一线工作群体中,让人人都能够理解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意图,并依据国家政策要求修订完善学校专业群建设相关制度。最后,构建多元化的专业群微观制度。专业群建设政策的执行效果取决于各类政策对象的良性互动。只有专业群建设政策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相契合,专业群建设行动才能适宜匹配、有序运转。因此,需要基于专业群建设的模式对政策进行本土化的解读,对政策执行的环节不断优化,动态调适。因为多元化的政策对象有差异化的政策偏好,对政策的反馈与行动各不相同,专业群建设效果也会不同。专业群建设的微观制度建设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整合,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聚合在一起利用已有资源和所需资源形成决策,并使得决策变得切实可行。

二、整合内外资源,促进建设模式的特色化

专业群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不是机械式的捆绑,而是根据产业链、岗位群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对现有专业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入新的专业资源,以群内专业共性和个性并需的框架重构专业群要素资源,实现专业群的创新发展。

1.整合课程资源,重构课程秩序

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是专业群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围绕专业群的目标定位,遵循“能力本位、需求导向、多维合作”的原则,重构课程秩序。在顶层设计层面,树立“一专多能、一人多技”的课程群建设理念。以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吸纳专业认证、职业技能认定、产教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以及课程思政等元素。在课程体系重构层面,增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遵循“优化组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妥善处理专业之间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在核心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群内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使群内专业学生能够学到跨专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知识和核心技能,强化专业之间的互动互联,彰显专业群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在课程管理层面,跨越专业的藩篱,构建跨课程管理机制,建立开放式、交互式的课程管理模式,贯穿学生横向知识技能拓展与纵向知识技能积累的衔接路径,发挥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效应。

2.整合实训资源,打造综合实训平台

坚持技能整合的原则,以群内专业基础技能、复合技能和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打造链条完备的技能实训平台;坚持实训功能整合原则,将学生技能实训、产业工人能力提升培训、教师企业实践等进行优化整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拓展实训基地的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坚持数字智能技术与实训结合的原则,通过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融入企业生产要素,丰富学生的实训环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依托综合实训平台促进专业群—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实训项目同研发、实训教学标准同制订、实训教学资源同建设和实训教学团队同培育,发挥专业群实训资源的融合优势。

三、重塑教学团队,推进教师队伍的结构化

专业群内专业的组合具有多样化、动态化、网络化等特征。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时代呼唤。教师个体需要具备一专多能,提升自身的融合创新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产教融合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教师团队应该向“结构化、高水平和协同创新”转型。

1.培育教学团队的协作意识

教师团队的结构化是指依据专业资源集聚的实际,再生成专业群团队建设的规则,建立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师队伍结构。培育教学团队的协作意识是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首先,搭建“双师型”教师职业成长的阶梯,聘请行企一线专家、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以名师大师为引领,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导的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其次,通过实施“校企共育、内培外引”与“教师发展中心+工匠之师+培训师”的“双师多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培育不同专业领域教师的协作意识,形成多维视角的教学创新格局。支持鼓励各专业教师拓展知识储备、丰富知识体系、开阔国际视野,承接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海外培训等。最后,变革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实行由校内外专家共同负责的双带头人制度,组建“领头雁”型的教学创新团队,加强校企多元联动,构建校企团队协作共同体。

2.创新教师团队的建设机制

打造结构化、高水平、协同创新型专业群教师团队,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健全教师培育培训体系,创新教师发展评价机制。

在教师引进方面,健全与完善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骨干教师等高级名师的引进机制,合理规划博士人才和行业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评聘与引进数量。

在教师培育方面,首先,加强教师培育载体的建设,建设“大师工作室”“教师培训基地”“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产教融合中心”等;其次,创新教师培育体系,强化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分梯队培育、海外培训、访学研修、校企协同培育以及博士培养等,构建高质量的教师培育新格局。

以“多元价值”为舵,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深度对接专业群创新团队建设新需求。师德师风、职称评审、考核激励、绩效分配等关键环节均获优化,教师评价改革纵深推进,有力促进教师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发布于:2024年10月16日 14:55:4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