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赛一等奖作品分析,它们的创新点是这些!

5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对于欲参加教学比赛的老师,尤其是没有参赛经验的老师来说,分析、借鉴往年获奖作品是提升参赛材料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基于比赛作品的分析,总结了一些获奖案例中鲜明的创新点,希望对备赛的老师有些帮助。


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为了适应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很多教学团队会与企业合作,共建立体化课程资源,把企业优质资源和行业最新实践案例融入教学资源库中,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


对纸质教材,配套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或者直接开发数字化教材,比如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与课程相结合的丰富数字化教学材料,包括动画、微课程、视频、案例库、虚拟仿真训练系统、问题库、试题库、技能训练资源、工作页和评价工具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能够随着技术进步和行业更新而进行实时更新,保持教学的实用性。


校企合作建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也是特色之一。通过在线开放课为学生提供智能开放的教学及虚拟实训环境,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泛在学习。


二、教学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要凸显其教育类型的独特性,坚持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等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有以下特点:


1.理论依据引领

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科学性的体现,所以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依据,比如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实一体、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LD)、成果导向(OBE)、问题导向(PBL)、工作过程导向、行动导向、PDCA循环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程序。

2.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因为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特色,而课程思政跟教学内容是相呼应的,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也是教学特色的体现。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特点相结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凝练出相应的思政点,选取鲜活的案例作为思政载体,通过案例学习自然而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统一,达到德技并修的教育目标。


3.教学过程充实且有职业特色

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专业课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工作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或生产过程的对接,突出职场化,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特点,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等,实现“教、学、做、创、评”一体,让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增强岗位胜任能力和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手段加持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是比赛的亮点和加分点。参赛者要积极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时空,给学生提供高度参与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里,可以恰当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实结合教学。

5.教学场地实景化

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将课堂延伸到车间、田园等生产服务一线,创设企业课堂、学校工坊课堂、实战课堂等实训教学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培养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6.授课教师优势互补

专业课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授课,充分发挥企业教师的技术技能优势,构建校企“双元”课堂,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生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互联网+”和“智能+”职业教育的新形态,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可以重塑教学生态,促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


1.创设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集教学、实践、评价、管理等多功能的智能化网络学习空间,比如在线开放课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将这些虚拟学习空间与实体的智慧教室、实训室、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场馆等物理学习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支持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2.解决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

运用VR、AR、MR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和实验系统,能够有效应对职业教育实训、实验教学中的难题,比如难以进入的场所、看不见的过程、难以再现的现象、高风险、高成本和高资源消耗等困难。通过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优化评价体系,探索增值性评价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学评价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不仅注重结果评价,也要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充分发挥评价在指导、诊断、激励和改进教学中的作用。


1.构建立体多维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客户、社会团体等。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结合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线上与线下、自评与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的多维化: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核心,结合教学目标和“岗课赛证”的标准,从素养、能力、知识、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细化为二级评价要素和具体的观测点,比如小组项目中的合作表现,对同学的尊重和支持等,让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容易落地。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准评价

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仿真实训软件等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程收集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学习行为分析,精确掌握学生的个体和班级的“数据画像”以及学生的成长轨迹,实现对学生的精准评价。


3.探索增值评价,善用评价结果

增值评价强调学生发展,要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成长和进步,定期告知学生他们的发展情况。通过增值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增强学习自信并明确改进方向;另一方面,能支撑教师针对评价结果反馈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因材施教,助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4年09月26日 16:06: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