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适当运用学习动机强化手段

1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学习动机是驱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核心驱动力,它能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主动深入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采用强化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方法之一。


这一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所创立,并在教育界被广泛采纳。通过有效的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正面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习成果。


但是,在应用强化策略时,必须注意一些要素,以确保强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一、强化顺序的重要性:先有行为,后有强化


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一点:强化应当是对学生先前学习行为的回应,而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奖励或惩罚。换言之,教师在实施强化之前,需要确保学生已经产生了某种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之后,教师才能根据行为的表现和效果,给予相应的强化。这种“行为—强化”的顺序性,有助于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与获得强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有见地的观点时,老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种即时的正面强化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老师在行为发生后才进行强化,或者强化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那么强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产生误导,让学生产生“参与课堂讨论没意义”的错误认知。


当有些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时, 教师应当马上给予惩罚, 制止学生的不良倾向,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负强化。


二、强化的认知基础:主观认识与依随关系


除了及时强化外,教师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这种认识不仅是强化的心理基础,也是学生形成学习动力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运用强化手段时,需要清晰地传达这种依随关系,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行为与获得的强化是紧密相连的。


例如,当老师因为学生在作业中的出色表现而给予奖励时,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正确行为而得到的回报。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强化与学习行为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自觉地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行为与强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对强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强化策略的选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不同的学科或活动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偏好。有些活动可能更受学生欢迎,而有些活动则可能相对不那么受欢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来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通过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喜欢活动的积极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对数学感到厌倦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色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这种正面的强化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然,在运用这种策略时,需要注意平衡和适度。因为强化活动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不能仅仅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忽略了教育目标。同时,强化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也应当适中,避免过度强化导致学生的依赖和厌倦。


最后,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过度或不当使用强化手段可能带来风险。表扬和奖励本质上是外在激励,它们通过外在形式将学习者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如果去除这些外在因素,学习者与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并不紧密。


我们经常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希望他们因为对课程的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如果过分依赖奖励,学生可能会对奖励产生依赖,一旦奖励消失,他们可能就会失去学习动力。此外,如果奖励是基于学生的行为而非学习成果或进步,可能会给学生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参与了学习活动就可以,而不必关心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运用强化手段时,需要适时、适度、适量。

发布于:2024年08月16日 15:33:4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