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公共基础课融入课程思政居然这么简单?!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要想拔得头筹,巧妙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分点。在很多老师看来,公共基础课程似乎比专业课更容易融入课程思政,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比专业课轻松。
因为公共基础课同样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见缝插针地把一些思政理念穿插进去。就像是在讲故事的同时也要不经意地传达一些道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也不会让学生产生反感。
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其实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这包括但不限于家国情怀教育,还有价值观引导、个人精神品质的塑造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像专业课那样直接,但通过恰当的方式,同样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什么呢?
(一)培养深厚爱国情操
培养青年一代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心中对国家的热爱,引导他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理念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社会进步的积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而在心中根植民族自豪感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

(二)塑造高尚品德与健全人格
在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是一项核心任务,它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修养:
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内化正直的道德信念,领悟新时代赋予青年的社会责任。通过专业课程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信念、工作态度、专业品质、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
课程思政着重于塑造学生拥有崇高理想、坚定意志、自尊自信、独立自主和自我强化的人格特质。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上,也反映在他们面对挑战和逆境时所展现的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韧性。
3.个人品格的培养:
教学生会做人,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个人品格的培育,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1)思想道德修养
引导学生认识到并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信念、态度、品质、责任感和职业良心等,此外,还要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塑造健康人格
课程思政要注重塑造学生的远大理想、坚韧意志、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等积极的人格特质,这一点可以引申到人生态度上,表现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挫折、遭遇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
(3)思维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会让人一生受益,其主要有这些特征:
广阔性:能够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问题。
深刻性:能够洞察事物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
独立性和批判性:鼓励独立思考,质疑现有观点,具有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逻辑性:在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中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则。
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迅速而灵活,能够适应不同情境。
创造性:能够进行创新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或解决方案。
(三)培养实践智慧与探索精神
课程思政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同样重视学生认识论和方法lun的培养,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求真务实的态度:
课程思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基于实际,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分析和合理判断,从而形成基于事实的决策能力。
2.开拓进取的精神:
课程思政强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挑战自我,培养他们面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实现持续的自我超越和追求卓越。
3.勤于钻研的习惯:
课程思政倡导学生形成勤奋学习和深入研究的习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探讨等活动,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领域的深入探究,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追求精进和完善。
二、如何巧妙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呢?
要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进课程之中,是一项需要细致考虑的工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专业特性以及课程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确保思政元素的融入既真实感人,又深邃丰富,进而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根植于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不能是抽象的,也不能脱离实际,而是要深深植根于课程内容本身。只有当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自然地从教学材料中延伸出来,学生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并接受这些思想。
通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思想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并将学科素养、职业技能和课程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声地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历史与文化》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历史的丰富遗产和文化成就,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和决策,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深化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认同。
再如,在《艺术欣赏与审美》课程则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美的享受,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的深层联系。学生在提升个人审美素养的同时,也被鼓励去探索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融入现实热点
在当今这个信息丰富、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媒体环境中,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可能不太感兴趣。因此,将课程思政内容与现实热点紧密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通过将学生关心的、具有现实感的问题融入课程,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如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法律和道德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能够理解这些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抓住细节,引发共鸣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空洞的理论讲解往往显得生硬且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思政教育应当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
思政教育的实施时机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它可能发生在学生课堂表现的瞬间、学习反馈的交流中,或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可能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既定的思政教育内容外,还应保持高度的教学敏感性,用心观察、捕捉并利用那些可能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通过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哲学理论时,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讲解,而是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比如,通过讨论“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幸福与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哲学知识,更在反思和分享中加深了对幸福与人生价值的理解。
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融入变得更加自然和有效,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同。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在公共基础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欢迎在众师云社区页面搜索“课程思政”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