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课程互动真的是互动吗?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语言沟通、情感表达、行为反应和文字传递等方式,引起师生行为和心理之间朝着知识探索的积极方面转化。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只有形式,没有行为和心理积极变化。为了互动而互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谓虚假互动。
例如,跟风式互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建立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许多学校公开课及各类优质课评比的评价标准中,也将课堂互动作为优质课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为了迎合标准,产生了为互动而互动的跟风式心理。使得教学过程只注重形式而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教师依据具体的学科、具体的知识或问题及具体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在现实中,部分教师为了课堂的热闹气氛而采取了不适合的互动形式。如,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采取自己复述,让学生回答是不是的互动形式。这种只关注为什么而缺少是什么的互动,使得学生难以接近问题的核心,难以形成深度学习。

程序式互动。部分教师习惯于教什么,怎么教由自己说了算,为了顺利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喜欢将知识预设成若干个问题、情景和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开展探究、讨论等互动学习。由于教师已经对问题进行了预设,问题又是非开放式的,本质上是画地为牢的虚假互动。如,教师事先设计好实验的方法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设计按部就班的演示一遍,这就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表现。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无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管制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对于超出自己预设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干预和压制。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想无法得到表达,思维无法得到进阶,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替代式互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为了整体的顺利,将复杂性高、推理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交给优秀的学生。问题探究等互动部分被成绩优秀的学生包场。而其他学生则只能参与一些低层次、实际性和聚合性的简单问题的互动。教师对这些游离于真正课堂互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不闻不问。这种情况看似由于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课堂互动被替代,实际上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没有将互动问题的坡度设计的更小一点,将互动的问题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给学生,实则是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缺少教育情怀。教师心中没有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虚假互动形式各异,但一般都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情怀和教学机制等因素相关。
第一,教学观念落后。这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宰下的课堂教学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是为完成知识传输为目标。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一般是以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为主。教师面面俱到的将知识点嚼烂喂给学生,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教育情怀缺失。部分教师缺少教育情怀,没有将所有学生装入心中,没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情怀。教师心中只有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狭隘教学目标,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育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定误区,为了培优的效果,为了课堂的精彩,过分关注优秀学生。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学习困难生不闻不问。

第三,教学机制欠缺。教学机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突发情况或者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和能力。真实互动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机制,如果不能适时恰当的引导,容易产生教学秩序的混乱和互动的无序,增加教学管理难度,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开展深度的课堂互动。
以上就是一些错误的互动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