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教师是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

在教学比赛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了,但并不是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要能看出教师对这个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掌握能力是否熟练。只有适当地使用信息化技术,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才能让这个“标配”变为“加分项”。那么,什么样才能叫“适当”呢?今天这篇文章就结合往届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作品案例,结合下面4个原则来给大家详细讲讲!
1.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信息化技术最主流的使用方式之一就是简化抽象概念,让教学内容以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使用动画演示技术,将难以展示和观察的概念具象化,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除了动画演示,我们还可以用微课、3D漫游等多种信息技术来展示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点,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比如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高职专业课程组二组的一等奖作品《预制剪力墙施工》在其教案3“预制剪力墙灌浆施工新工艺”中,教师就采用了动画演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传统施工灌浆的方式,并介绍了其存在的弊端,让学生从动画的演示中了解传统施工灌浆技术的不足,从而迅速进入到灌浆施工新工艺的学习状态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批量模拟小概率事件
有了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一些工作中不常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就可以批量化地进行展示和模拟,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尤其是航空、航海和铁道等专业,就可以用动画展示和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出飞机失速、船舶搁浅、列车脱轨等小概率但影响严重的情况,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在真实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比如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高职专业课程组二组的一等奖作品《航空大气数据系统维护》在其教案2“空速管探头失效虚拟排故实操”中,教师就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空宿管探头失效的虚拟排除故障演示,让学生先通过观摩教师演示,再分组相互设置故障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实际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也能让学生在模拟的小概率事件中有效地掌握关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打造安全的操作环境

比如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高职专业课程组一组的一等奖作品《中央储备粮的绿色储藏》在其教案4“技能训练”中,就通过让学生使用VR和虚拟仿真软件来完成企业导师布置的通风工作任务,在保证了实训过程0风险的情况下,以趣味性和沉浸式的方式学习粮温异常的处理能力以及各项操作,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4.有效解决缺乏设备的问题
在很多专业课程中,教学设备往往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因素而出现短缺的情况,无法做到为每个学生配一台设备的情况。比如教学设备成本过于高昂、设备体积过大难以普及等等,这就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而只看视频和图片又难以达到教学效果。所以虚拟仿真软件、VR技术、虚拟实验室等信息化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

比如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高职专业课程组一组的一等奖作品《中国古船三维模型复原实践》在其教案1“项目引入-中国古船模型需求分析”中,就通过采用VR技术的方式,展示了嘉兴红船的整体构造和细节,既不需要把红船搬到教室,也不需要学生去博物馆观看,只需要戴上VR眼镜,就能进行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介绍的全部内容了,想了解更多有关教学能力比赛的内容,欢迎搜索众师云社区页面查看!
对于需要实训操作的专业课程来说,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许多老师需要花费额外精力去避免的。但如果有了信息化技术,就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打造一个安全、无风险的操作环境。对于冶金、地矿、化工等专业课程来说更是如此,通过采用虚拟仿真软件、虚拟实验室等信息化技术,不仅能让实训的危险系数变小,也能有效解决现场实训带来的污染问题,实现环保方面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