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教案撰写误区,快来看看有没有中招!
从比赛要求中可以了解到,提交的教案需要实现教学的实际操作目标,显示出其应用价值,以便于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同时,作为竞赛的一部分,教案也应具有吸引力,能够抓住评委的眼球。
但是,在力求吸引注意的同时,部分参赛者可能会过度强调教案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可能导致教案内容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深度或者与教学现实不相符,这些都是在编写参赛教案时常犯的误区。
误区一:重视教学环节,轻视教学内容
在撰写教案时,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过分强调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质。许多参赛教案为了展示其创新性和吸引力,会使用较多流行术语和新概念,但却未能深入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导致教案显得空洞。
例如,在一些理工科专业的教案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描述:“利用VR眼镜观看案例资源,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虽然这种描述看似体现了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没有具体阐述案例资源的内容、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讨论的主题,那么这样的描述就无法为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导,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避免这一误区,我们可以借鉴下面案例的做法。
案例采用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五列表的方式。在教师活动一栏中,详细列出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其对应的内容。学生活动一栏与教师活动一栏逐条对应,设计意图一栏则与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一一对应,让教案的设计与思路更加清晰、有条理。
通过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教案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内容上也更加深入、具体,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意图。
误区二:学情分析太泛,问题表述不明晰
在教案设计中,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学情分析不全面,问题不突出。比赛评分标准对学情分析的要求是“每份专业课教案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公
共基础课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
但是,一些参赛教案在学情分析上过于泛泛,使用了可以套用于任何情境的通用描述,缺乏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这会导致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也缺乏针对性,不仅不符合大赛的评审标准,也无法为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例如,某个公共基础课的教案中,学情分析写道:“学生已经学习了《XX》课程,喜欢表达,乐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容易忽略细节,粗心大意。”这种描述虽然提供了一些学生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缺乏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深入和具体分析,也没有涉及学生素养的具体情况,因此无法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学情分析应该详细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具体学习现状,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潜在的学习障碍等,以便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
误区三:套话多,实用性不强
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策略描述过于泛泛,充斥着笼统的套话,缺乏对课程具体内容、任务和环节的详细说明。这样的表述会让评委难以把握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品也就难以脱颖而出。
例如,一个教案的教学策略描述为:“本课教学依托于xxx在线学习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教学团队自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包括授课视频、微课、课件、资料库等,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基于我校校企合作教学的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了‘双导师教学’模式,即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备课、授课、评价等环节,将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紧密结合。”
尽管这段描述中包含了混合式教学、双导师制、资源共享等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概念,但它并没有清晰地展示这些策略是如何具体应用于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的,让教学策略显得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避免这种误区,教案中的教学策略需要具体化,明确地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相联系,要详细说明教学策略如何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例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贯彻实践导向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的有效对接。
以上是全部内容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