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VS“过程性评价”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第一个标准项“学生”明确要求,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然而,部分老师在实践中,对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将两者混淆或简单化处理的情况。今天将分析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内涵、理论基础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过程性评价
(一)内涵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简单评价,更包含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估。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
(二)理论基础
过程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与过程哲学、学习心理学密切相关。过程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在教育领域,过程性评价重视教育的非预期结果,关注教育过程的价值,强调对学生学习认知过程、情感动机的评价。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比格斯(Biggs)的学习过程理论,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学习方式理论强调学习方式不仅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预期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这进一步强调了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
(三)价值与现实问题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灵活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它关注学生的认知策略、学习动机、情感和心理活动等领域,倡导使用课堂观察、课堂展示、随堂测验、课程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然而,过程性评价在实施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标准宽泛难以把握、情感意志等方面评价难以精准化、专业要求高且耗时等。此外,教育功利化目的下形成的传统评价主导现状也限制了过程性评价的推广和应用。
二、形成性评价
(一)内涵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而进行的评价。它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提供反馈,支持学生的学习和自我调节,而非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判断。
(二)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历史文化活动理论、认知结构可塑性理论及中介学习经验概念。这些理论强调个体活动包含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及分工等要素,学习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和人的心理互动。形成性评价通过动态评估模式,关注个体能力的发展变化,提供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冲突和内化。
(三)价值与现实问题
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在于其较高的后果效度,即评价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计划,实现教学和评价的实质融合。同时,形成性评价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专注学习过程,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然而,形成性评价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评价技能的理解不足、评价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挑战等。
三、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比较
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在本质上都是路径、策略层面的方式方法,都强调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然而,两者在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
评价内容: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而过程性评价则还关注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及非智力因素。
评价目的:形成性评价注重个体反馈和阶段性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过程性评价则旨在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激励学习投入与参与,关注教育过程的非预期价值。
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倾向于使用质性评价工具,如档案袋评价、过程性评价量表等;形成性评价则针对不同评价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如口头测试、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侧重量化评价工具。
评价功能:形成性评价更多在于支持改进,通过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过程性评价则侧重于总结、判断,为新一轮教学过程提供改进依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评价方式,以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